在《青蛙王子》中我饰演“考拉”一角。最初拿到剧本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考拉居然是一个“只有三岁的男性动物形象”。 男生我之前演过,考拉这种动物可以参考资料,但三岁这个年龄我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在导演唐宇对剧本和人物进行了一番调整之后,我对考拉这个角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这个角色在剧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就开始创作了:
1、关于人物关系:
经过反复思考、推敲、讨论、辩论后,我觉得考拉更像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动物!这样我就不再去模仿动物,而是用拟人化的方法去塑造这个形象。对于我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尝试,自己完全没有把握。可我就是想来点小创新。接下来,我不再纠结于考拉只有三岁,不再受困于他只是个动物,按照人的形态和声音来处理行动和台词。创作过程中也有人提出过质疑:“你这不是考拉呀,不是熊呀”“动作的感觉不像动物”等等,但是我依然坚持自己,坚持处理人物关系,坚持不受角色客观局限。本来就是童话故事,完全按照逻辑推理来梳理人物确实很难办到。比如,如果按照动物习性,考拉一天睡觉将近20小时,醒来就是吃,然后又再睡去,基本生活在树上,四肢缠绕在树干,慵懒是最大的属性。如果放在舞台上,这就行不通了,也不符合我在整个剧情中起到的作用。所以抓住行动线坚持完成人物关系,然后不间断地加入“打哈欠”“提议睡觉”“偷懒”等考拉这种动物所具有的元素,再加之服装造型,这样应该可以接近真实的考拉了吧。果然,在后来的演出当中,大家都说“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活泼的考拉!”。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真是高兴。
2、关于创作独白:
为了完善剧本中“考拉”这个角色,导演安排了一段独白来提高这个角色性格的完整性。不过困难的是,这个独白要自己写。导演的要求是,通过独白体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另外还要体现人物关系和性格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这可真是折磨死我了。整整一上午,我就像是个考生,导演是监考,我不敢抬头,只有在“试卷上答题”。最后,终于写好了。结合故事情节和规定情景我写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段独白”,真是激动!更激动的是,这段独白得到了导演和编剧的肯定,编剧甚至都说 :“全剧最华彩的一段还不是我自己写的,真惭愧。”这个肯定是我原来没有听过的!在以往的工作当中,作为演员,很少参与剧本创作的工作。可这次的尝试,让我收获很大,让我知道在今后的日子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各方面业务知识。
前期的创作准备结束了,排练真正开始了。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1、考拉的“人物”性格:考拉应该是顽皮,热心,笨拙,友善,忠诚的!总是很懒,睡觉是他唯一的爱好,但因为爱护小公主,他不得不做很多保姆的工作,但他的偷懒也是常有的;考拉很友善,他经常帮小公主结识新的朋友,尽管他总是帮倒忙;考拉又是忠诚的,尽管最后小公主要把他抛弃,可他依旧坚守他与公主之间的友情!
2、考拉与小公主、青蛙的人物关系:考拉是公主收养的一个来自远方的小家伙,和她一起成长,一起玩耍,平时还要负责照顾她的生活。对于公主,她与考拉既是“主仆”又是“朋友”。在公主需要的时候,考拉尽所能去满足她;在公主抛弃他的时候,考拉毅然坚守他与公主的友情。所以,从情感线索上来看,“考拉”对小公主是完全的服从,甚至是盲从,一味地认为顺着她就是爱护她。从创作方法上来看,考拉要随着小公主的需要而转变,时而“保姆”时而“朋友”。处理和公主的关系时,我更多地参考了《西厢记》中的“红娘”和“莺莺”的人物关系。
另外就是考拉和青蛙的关系。青蛙是一个外来的生物,并不是皇宫里的人,表面看起来跟考拉同属于动物,所以考拉要表现得和他近一点,所以在和他玩耍时,考拉就要表现得轻松一点,活泼一点,这样也增加了趣味性。
3、趣味性和节奏:
为了使剧目轻松活泼,吸引小朋友的兴趣和注意力,儿童剧经常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片段。趣味,好玩儿,有意思,不一定就是一味的出丑或者杂耍,而我觉得有时趣味和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大堆台词中,节奏的转变可能就是幽默。在平时的生活中,把握节奏就是滑稽。另外,在一些动作的处理上,加入孩子们平时惯常的动作,在场的家长都会心一笑。
创作,排练,演出,每每演出完,看着家长和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开心的神情,我真是高兴,自己的任何付出都是有收获的,也是值得的。
当然,在排练演出的过程当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说清楚”台词:无论什么样的台词一定要理解后才能完整地表达意思。经常听到老师说“把台词说清楚!”,从表意理解就是把话说清楚,其实不然,“说清楚”是要把意思说清楚,说明白,不单指口齿。这需要反复地琢磨练习。匆忙地把台词说出来,没有接受和吸收,说出来的台词有时候真是苍白无力!比如“一加一”那一段戏,我的台词几乎都是很短的话,有时节奏一快,一着急,短短的几个字就给囫囵吃掉了,可偏偏那几个字又非常重要,它衔接着各个人物的态度,推进整个剧情的发展,“糊弄”过去了,观众就觉得剧情转变太生硬以至于不合理。
2、“大情绪”的处理:舞台上剧中人物受到了比较大的事件或者其他人物的刺激,会产生一些“大情绪”,比如或悲或喜或失落等等。“大情绪”出现在儿童剧当中的几率相对还是比较少的,但一旦出现就是比较关键的。在排练当中,寻找合适的表达“大情绪”的方法,摸索“大情绪”的脉络,着实也使我苦恼了一段时间。往往一开始感觉找到了,中期排练感觉又没了,再想找回来真是好一番折腾。到最后我也总结说,其实大情绪的处理关键点在于,情绪的起伏如何表现在行动上。舞台剧不能太内敛,因为观众看不到演员细微的眼神变化,甚至面部表情;但舞台剧也不能太外化,这样观众会觉得苍白做作。把握“大情绪”的尺度很重要。这个还需要我在日后的演出中慢慢完善。
我一向都认为,演出结束并不能是一出剧目完成的终点。一场场的演出,一次次地面对观众,不断修改、提炼才是我要坚持不断进行的。只要《青蛙王子》演出一场,我都要努力完善考拉这个人物,以求让他达到完美。
(本文作者系《青蛙王子》中“考拉”的扮演者 郑睿)
上一篇: 淡忘的背影—《岳云》导演创作体会(赵宇)
下一篇: 申奥:游走于感性与理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