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立元
青砖碧瓦、充满古都神韵的北京永定门城楼南侧,有一座拥有80多年历史的革新里小学。
1月28日下午,革新里小学增加了一块新的牌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艺术教育实验学校。今后,中国儿艺将与革新里小学共同创建充满阳光的艺术氛围和富有生机的校园文化。
中国儿艺支持小学美育教育发展的探索在这里又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而这一探索,他们坚持了10多年。
在戏剧中,孩子们发现了自我
2003年9月,革新里小学开办戏剧辅导课,当时25岁的中国儿艺演员马彦伟第一次来到这里。“在戏剧方面,孩子们是一张白纸,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辅导。”马彦伟说,从说绕口令和无实物训练、动物模仿训练等戏剧表演最基础的课程开始,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模仿能力等。
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品不像平常上课,马彦伟不会直白地跟孩子们讲道理,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为此,马彦伟自编自导了很多校园戏剧。“一开始没有合适的剧本,就从儿童诗里寻找灵感。2007年10月,我创作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讲到了如小溪汇成江河般的团结友爱。”马彦伟说,他想通过这部小戏,让孩子们领悟如何与人相处。
革新里小学学生李思楷,刚进校时是一个特别害羞的男孩,上课不敢举手发言,更不敢登台表演。在二年级下学期,学校话剧社团排演《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邀请他参与演出。就是这个挑战让李思楷意外地喜欢上了话剧。“通过这个话剧的演出,他逐渐成为一个敢于上课发言的学生。如今的李思楷,除参加学校话剧社团外,还参加了管乐、合唱和舞蹈社团,业余爱好非常丰富。”革新里小学校长赵丹阳说。
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让《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在8年后的今天,依旧受到孩子们的喜欢。“通过这么多年的戏剧熏陶,革新里小学的孩子对美有了自己的见解,也懂得怎么展示自己的美。”马彦伟说。
为了参加演出,他们努力学习
同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分司厅小学是一座“胡同名校”,2004年成立儿童剧团时也得到了中国儿艺的支持。“在儿童剧团成立大会上,中国儿艺的几位演员跟孩子们一块演节目,不只让孩子,也让我们老师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校园戏剧。”分司厅小学戏剧老师邵明说。
10多年的戏剧教育中,中国儿艺的演员经常来分司厅小学进行辅导。邵明看到很多变化在孩子们身上发生。“有的班主任跟我说,进行戏剧练习后的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在班里进行朗诵的时候可以把别人感动得落泪。”邵明说,“参加儿童剧团重要演出的前提是学习成绩要好。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本来一般,为了参加演出,自己默默努力,学习成绩竟很快提升。”通过戏剧训练,学生们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分司厅小学儿童剧团因此培养了不少全国和北京市的优秀少先队员。在中国儿艺最近创排的儿童剧《小飞侠彼得·潘》中,也有分司厅小学儿童剧团的小演员参演。
“参加大型戏剧的演出,与专业的演员同台,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机会太难得了。几场演出下来,对他们的提升效果明显。”邵明说。
孩子得到锻炼,老师跟着成长
在进校园开展戏剧培训的同时,中国儿艺也在探索多元化支持美育教育发展的途径。2014年,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市教委号召首都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他主动给相关部门打电话,表示中国儿艺愿意参与进来。
随后,2014年7月10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签约授牌仪式在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举行。中国儿艺与革新里小学、织染局小学、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东高房校区等6所小学签约。半年时间过去,中国儿艺在这6所小学中开设艺术课程、组建与指导艺术类社团、专题讲座和参观考察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一一开展起来。
2014年9月16日,中国儿艺邀请600多名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革新里小学、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东高房校区的一年级学生来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了第一节“儿童戏剧公开课”。“我们把讲台搬到了舞台,希望通过孩子们与剧院艺术家的互动和观看儿童剧演出,在快乐中培养孩子学艺术、爱艺术的兴趣,用艺术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品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尹晓东说。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优质教育不是让每个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中国儿艺让艺术贯穿课堂,让戏剧育人树人,为孩子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做出了一个国家艺术院团的努力。
在支持小学戏剧教育的同时,中国儿艺也将革新里小学作为剧院创作人员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基地。对此,马彦伟也深有感触,他说:“因为职业关系,这些年在剧院演出之余,从事了很长时间的戏剧教育工作,在把戏剧知识传授给孩子,让他们用艺术温润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和童年生活的同时,我也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受益匪浅,锻炼了自己表达、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其实,每一次走近孩子们都是一次宝贵的生活体验,可谓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