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思想激荡触发创作灵感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6-04-01    查看次数:

——中国儿艺创作部召开《成语魔方》选题专家论证会

    2016年3月25日下午,创作部召开了《成语魔方》选题专家论证会。主管创作工作的冯俐副院长全程参加并主持了会议。受邀参会的各位专家与《成语魔方》部分主创人员,针对《成语魔方》已完成的作品和未来的创作展开了客观、务实、专业、认真,既清晰又具有学术氛围的讨论。冯俐副院长首选向专家们介绍了《成语魔方》的创作初衷和近两年来不断在摸索中持续创作的历程。随后,专家、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

冯俐副院长发言并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中国文艺报评论员郑荣健谈到,《成语魔方》这个系列剧是有可持续性开发空间的。“在对出自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的成语挖掘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有两个转化,把有趣味的成语转化为具有儿童心理特点的故事进行讲述,同进完成语言和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杜蕾首先对《成语魔方》中简洁的布景给予了肯定,希望未来将具有代表性的舞台元素融入到布景中,便于各种混搭形式的呈现。谈到成语题材的选择和成语的定位,她提出可以借鉴幼儿教育领域对孩子年龄划分的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张之薇同样认为,对儿童戏剧年龄分级的做法非常有必要。另外,她 一再表达,儿童剧不仅包含寓教于乐,更要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创作者不应低估孩子的感受力,舞台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是根本,不应过度写实、固化和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中国政法大学的中文系的金莉莉老师从文学的角度肯定了《成语魔方》的创作。她讲到,将成语改编成戏剧形式是个非常好的创意。汉语言的文字本身是非常有魅力的,成语的语言结构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审美观和价值观。例如《滥竽充数》的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浅显,儿童更容易接受。
    来自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晓燕老师在发言中首先强调,成语是一种浓缩了的中国文化,舞台是一种浓缩了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两种浓缩结合在一起传递给胜似一张白纸的孩子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她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儿童公共素养教育问题,提出了如何在观剧过程中,对于孩子进行公共素养的引导和培养。
    编剧张馨月在发言中讲到,《成语魔方》的这种创作对于任何一个编剧、创作者来说都是很难的。在未来的《成语魔方》中可以尝试设计几个主角,使孩子对他们建立感情,由这几个主人公将孩子们带入到成语中,与孩子之间建立感情的链接点。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余嘉惠老师则干脆将她的“调查结果”公布了出来,即通过观察7位4-10岁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观看两部《成语魔方》过程中的独特表现,逐个分析了孩子对每一个成语故事接受程度和原因。
    来自中国艺术报艺术评论部的主编徐健,基于媒体人、戏剧评论专业角度的观察和观剧体验,作了精彩的“压轴”发言。他提出是否可以尝试在表现成语内涵的同时,增加一些与当下时代贴近的内容;剧目创作如何在过度诠释和适度诠释中找到平衡点;舞台表达上,如何升级达到趣味性、游戏性、幽默性的效果。让孩子们在学成语的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起最初的剧场感、空间感和观剧意识。
    专家们纷纷表达了对中国儿艺《成语魔方》的关注和喜爱,客观、中肯的评价,体现了理论素养与戏剧专业眼光。与会的主创们边认真聆听,边仔细地将专家的发言要点逐一记录下来。专家发言环节后,主创代表何吉光坦言此前《成语魔方》创作中的各种困惑,得到了多位专家的回应。
    会议虽历时三个多小时,与会者仍感到意犹未尽,来自专家们的鼓励和肯定,坚定了主创们的创作自信,而对于未来选题的建设性意见,也将激发主创作们的激情和灵感,为今后的前行超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供稿:创作部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