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17文话两会】文化“啃老”无法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7-03-10    查看次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冯俐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冯骥才、海霞、苏士澍、成龙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引发各界积极讨论。

   


e03f491b5ce91a2ca67a35.jpg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肢体剧《三个和尚》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所叙述的故事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传承和传播高价值的含金量,在既引人入胜又打动人心的故事中完成思想精神荷载。作为一名当代儿童戏剧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在孩子心里播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是传承不能在文化上“啃老”,要从中国历史、典籍、文学等优秀“根文化”中汲取创意,进行创作。

为孩子们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本着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原则,将更多家喻户晓的成语、谚语等文化遗产,以更轻盈的方式搬上舞台。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文化艺术领域无数人都在从这宝库里汲取创作源泉。因此我们从成语入手,将成语故事改编成舞台剧。将成语搬上话剧的舞台,不应该是照搬式的看图说话,不应该是图解式的课本剧,而应该是充满艺术想象的舞台作品。但绝不能偏离成语的本意,更不能戏说、歪批,因为它也许是孩子最初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容不得离谱、随意……它应该是可以得其“意”而忘其形的,因此我们在创作中鼓励最大胆的艺术想象、鼓励最丰富的表达手法,但所有的想象和表现,都严格遵循成语的本意。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是成功的,演出现场孩子们的反应,令我们感受到,古老的成语故事,在今天的舞台上,仿佛获得了鲜活重生。

成语系列短剧所传达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同样也适用于国际的舞台,我们于2015年在美国、新加坡演出也获得了成功,美国中学生对舞台上成语剧的理解让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通过艺术手段而获得世界语言,被更多国家的人们理解、接受和喜爱。

讲好中国故事,除了从“根文化”中汲取创意外,还要解决好受众审美差异的问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肢体剧《三个和尚》,化用了原谚语所呼唤的“齐心协力”的精神主旨,以充满东方韵味的舞台呈现和当代国际剧坛流行的戏剧语言,把中国人所熟悉的、充满反讽意味的故事,讲得温暖明媚包容大方,在现代审美、现代戏剧思维中,有机纳入了大量令世人充满好奇的中国元素:功夫、戏曲、禅意……后来部戏赴海外多地演出,无论是在著名的国际戏剧节开幕式上面对戏剧同行,还是在外事活动中面对所在国政要,还是在中小学校面对不同肤色的孩子们,无不掀起经久不息的“中国热”,剧场内处四处响起的,都是这部戏的全部中文台词“师傅”“师兄”“阿弥陀佛”……

从《三个和尚》到三部《成语魔方》,这些实践令我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宝库浩瀚无垠,取之不尽,但不是拿来即可的,更不是用来糟蹋的。在文化上“啃老”的子孙一样是没有出息的。继承,为的是发扬,只有深刻领会祖先的智慧,再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将之传给我们的子孙,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冯 俐)



本文转载自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已获得转载许可。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