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虹,男,1911年生于贵州黄平县。1956年6月1日创建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的30多年中,带领中国儿艺一班人致力于中国儿童戏剧艺术的探索与创新,推出了《马兰花》《以革命的名义》等优秀儿童戏剧作品,为中国儿艺的建立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繁荣新中国儿童戏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5年任虹14岁在贵阳先后就读私立小学和省立男子师范学校预备班。1932年任虹在杭州一中转读初二期间,亲聆口琴元老王庆勋的指导,加入中华口琴队。1933年下半年任虹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苏石林等名师分别学声乐、小号和钢琴。在此期间任虹参加左联进步音乐活动,在上海蚂蚁剧团公演的《月亮上升》里客串带唱的流浪者角色。另外他还组建了上海光明口琴队,作为著名口琴家他多年在该口琴队担任指挥。1934年任虹受聘为德国和来口琴厂的天津口琴教员。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任虹随母回到贵阳,先后在几个中学担任音乐教员。在“九一八“事变前,任虹在党的外围组织“筑光音乐研究会”担任指导,开展形式多样深受群众欢迎的抗战音乐及读书会活动。1938年5月任虹在贵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0年任虹接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聘请与贺绿汀等音乐家一起筹办育才学校,他担任音乐组指导员。
1940年5月1日任虹到达延安,在5月4日五四青年节的《青年大会唱》晚会上,任虹有幸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面前为大家表演了口琴独奏。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毛主席亲切地握着任虹的手说:“你就是那个吹口琴的任虹吗?”任虹惊喜万分,他没想到时隔两年,毛主席还能记得他,从此总有一股强劲的动力,一直推动着任虹在群众音乐教育上奋进不息。至1945年秋,任虹在延安鲁艺工作团、音乐系和音乐研究室,先后担任过演出科长、教员和研究员,为培养音乐人才尽心尽智尽力。1943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任虹深入生活勇于实践,他组织新秧歌舞,他掌板鼓用打击乐的方式参加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白毛女》的演出,另外他又为《拥军花鼓》《二满洲》《送子入关》《刘介梅忘本回头》等配曲、作曲。任虹在闻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被选为“特等纺织能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加强东北解放区的工作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1945年10月任虹和夫人罗正一起奉命调离鲁艺与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的一批干部随中央青委蒋南翔的“五四大队”去东北开展青年工作。于1946年2月初队伍到达吉林海龙县,东北局宣传部决定建立“东北文艺工作第二团”,由宣传部直接领导,任虹被任命为团长。在创建东北文工二团和在艰苦战斗条件下发展并培育一支特别年轻革命文艺队伍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2月,团中央经中央同意下令调东北文工二团到北京,1949年4月16日东北文工二团正式改由团中央领导的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廖承志兼任院长,任虹为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2年春起,任虹除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他还在附属“青艺”的“中国少年儿童剧团”担任团长职务。1956年6月1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简称“中国儿艺”)正式成立,任虹担任院长和党总支书记。任虹同志在“中国儿艺”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在任虹精心组织和指导下,“中国儿艺”创作演出了一批像《马兰花》《以革命的名义》《报童》那样经得起长时间考验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已伴随一代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任虹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发现人才,他更注重规范、系统、全面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功夫不负有心人,任虹为党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儿童戏剧表演艺术家、优秀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器乐演奏家、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活动家,这些艺术家们为中国儿童戏剧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儿艺”1956年成立之前,任虹在1952年和1955年曾两次作为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波兰、蒙古人民共和国、冰岛等国家,为世界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1987年6月任虹离休后,他以返老还童的激情参加文化部老干部合唱团,他是团中年龄最大的团员。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坚持参加每一次排练和演出,获得〝老有所为〝奖。八十年代后,任虹同志为振兴中国口琴音乐艺术发展和开展国际口琴文化交流,他提出 “口琴同仁大团结,口琴工业大发展,口琴事业大繁荣”的奋斗口号,他为成立中国音协口琴分会和北京口琴会,为把国外先进的半音阶口琴技艺引进国内,任虹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奉献。
建国以来任虹相继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对外文化协会的理事、中国音协口琴分会会长、北京口琴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