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国文化报: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儿童剧的快乐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2-06-04    查看次数:

       神话剧、童话剧、益智剧、动漫剧、亲子剧……“六一”前夕,京城的儿童剧场迎来了演出高峰。光是看这种类繁多的名称,便能让人感受到如今儿童剧市场的欣欣向荣。近年来,勇闯演出市场让儿童戏剧迸发出了极大活力,但目前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儿童剧所带来的快乐。

  市场发展不均衡

  为了陪孩子过“六一”,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女士提前一个月就买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经典大戏《马兰花》的家庭套票。她说:“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已经满足了,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能更加丰富。一家人一起看戏,孩子既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

  儿童节期间,北京的儿童剧舞台为孩子们备足了“大餐”:中国儿艺开展的“儿童戏剧嘉年华”活动,上演10余部儿童戏剧作品,演出47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北京儿艺也是演出不断,国家大剧院还推出了“青少年艺术周”。舞台形式的丰富、演出场次的飙升、营销手段的多样,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以走进剧场、接触戏剧艺术。

  然而,这样热闹的儿童剧市场毕竟局限在北京等大城市。在全国很多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广大乡村,孩子们还很难有这样的眼福,有的地方甚至是儿童剧演出市场的空白地带。

  “儿童戏剧在当代社会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启蒙,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周予援认为,受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中国儿童戏剧市场发展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儿童戏剧市场还处在待开发的阶段。

  为让更多地方的孩子们能欣赏到儿童剧,儿童戏剧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5月27日,“关爱留守儿童,儿童戏剧走进乡村学校”百县千校工程在中国儿艺启动。在5年时间里,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筹措资金,中国儿艺将走进100个边远县的千所学校,为广大留守儿童演出经典儿童剧。

  时常陷入剧本荒

  周予援说:“儿童消费市场近年来一直以较快速度发展和扩大,但如果完全以市场为准绳就会造成儿童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偏颇。儿童戏剧从根本上说,还是一项公益事业。”

  周予援所说的偏颇,最明显的表现便是把一部戏剧包装得热热闹闹、五彩缤纷,仅靠舞台上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及视觉感染力吸引孩子,而内容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儿童剧编剧人才的奇缺。据统计,目前全国专门从事儿童剧剧本创作的人员不到20人,儿童剧时常陷入剧本荒的困境。“儿童剧要对孩子负责,在创作上不能有半点马虎,但是创作一部儿童剧的收入最多只是影视剧的十几分之一。”儿童文学作家岳敏表示。

  此外,由于进入初中之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看剧的人少了,目前的小观众多在12岁以下。剧院不得不从成本考虑,多排演低幼化的剧目,如改编经典童话、神话,加入夸张、搞笑、奇幻的因素;而关注13岁至18岁少年成长期现实题材作品则非常少见。

  要深入到儿童内心

  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小孩不小》:“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诗也可从一个侧面用来形容儿童的艺术作品创作之难。

  国家话剧院导演张奇虹说,艺术要重视人性的美好、追求真善美,无论是什么样的儿童戏剧都应该注重这一点。因为儿童戏剧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认为,这些年来,儿童剧创作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一是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二是学会了以儿童的视角去创作儿童剧,但在细致深入地考量儿童观剧心理、把握艺术手法分寸方面还需积极探索、找准感觉。“一个好的儿童戏剧要能深入到儿童的内心,这就要求创作者自己既要保持一颗纯真无邪的童心,又要有以浅见深的表达功力。”

  周予援认为,儿童戏剧的创作可以立足于表现儿童现在真正面对的问题上。涉及的问题一定要有实际的解决办法,用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解决现代儿童的问题。儿童剧在这方面还需下功夫琢磨,创新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