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艺报:儿童剧想说爱你不容易——谈儿童剧创作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2-09-10    查看次数:

    43天时间、36台剧目、184场演出、12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看儿童剧的人多了,儿童剧的影响力变大了,但是儿童剧是否拿出了真正适合时代审美变化、为儿童所喜爱的作品,是否解决了儿童剧直面市场的困惑和难题。刚刚在京落幕的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留下的诸多话题值得思索。

  8月26日,由中国儿艺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落下帷幕。自7月13日以来,在43天时间里,此届戏剧节集中展示了36台优秀剧目,演出184场,共有12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同时还开展了公益演出、儿童戏剧夏令营、儿童戏剧工作坊、儿童戏剧主题公园、演员见面会等13项丰富多彩的儿童戏剧交流活动。而就在两个多月之前,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在宁波举行,26台少儿剧目参加演出。这么短时间内,一南一北两大儿童剧展演活动、两场高规格的儿童剧创作研讨会,一时间让儿童剧成为戏剧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除去国外演出剧目,50余台的剧目数量,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儿童剧创作的生存现状和整体水平。

  从1982年首次由文化部举办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展演以来,30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儿童剧也出现了新内容、新面貌。但在儿童剧编剧陈传敏看来,“变化并不大,30年之前我们在给孩子们讲海的女儿、白雪公主,30年之后我们还在讲,不是说这个故事不好,但是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怎么讲,是用30年前的方式还是30年后的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儿童剧离孩子们的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还有哪些声音值得倾听?日前,在中国儿艺举办的儿童剧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儿童剧院团的领军人物就新环境下儿童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抒己见。他们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儿童剧创作的问题,其中,怎样让儿童剧更贴近当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让儿童剧不再是幼稚、弱智的代名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剧场不是游乐园,游戏背后要有内容

  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认为,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至少要看10部儿童剧。可见,儿童剧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拥有3.8亿儿童,从理论上来讲,儿童剧的市场好像是无限广阔的,但实际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真正有意愿又有经济能力通过走进剧场的方式观看儿童剧的观众是非常有限的。那么,让这有限的儿童观众利用好剧场空间,完成一次奇妙的戏剧之旅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我们的儿童剧创作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正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表现之一,用剧场互动游戏、人偶代替舞台表演。

  武汉人艺副院长冷佳华指出,现在来看儿童剧的多是学龄前儿童,为了调动现场气氛,很多戏演着演着就让孩子们上台加入互动。无论好不好看,反正孩子们乐了,家长们也高兴。曾经有一个民营剧团上演了一出根据热播动画片改编的舞台剧,场场爆满,戏的内容大概只讲了20分钟,剩下将近40分钟全部做游戏。难道儿童剧就应该这么发展吗?武汉人艺有一台音乐戏剧《渔父与金鱼》,演出后观众反响不错,但是演出商却让我们改成人偶,这样就能放录音而且谁都可以演。她认为,偶型剧作为一种样式孩子们爱看,舞台也可以尝试,但是这种形式过多会极大地扼杀演员表演带来的丰富性、鲜活性。于是,现在儿童剧创作越来越难。面对市场与创作之间的博弈,她认为,儿童剧不能变成游乐场,还是应该在形式之外,多注重内容、情感的传递,让孩子们既能切身感受现场表演的魅力,又能从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点和对周围世界的独特发现。

  儿童剧一味“低龄化”、“童话化”有碍长远发展

  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的吴燕琳说,她的孩子12岁了,孩子所看过的很多书,目前我们舞台上都没出现过,比如《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当她要排《小红帽》时,孩子说“太幼稚了”,根本不愿意看。对此,很多从业者都有同感。冷佳华认为,现在基本都是名著改编,如安徒生、格林、普希金的童话都被搬上了舞台,永远都是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形式则更趋同。“我做一个剧出来,孩子不屑一顾,说你太幼稚了,那还是客气,甚至可能会说你的东西弱智。”冷佳华感叹道。“低龄化”、“童话化”成为当前儿童剧创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

  在信息爆炸、媒介手段多元的今天,孩子们能够接触的信息多了、视野更开阔了,网络、动漫、电子游戏等已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娱乐的主要工具。但我们的儿童剧创作却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在有限的题材资源中困守,过于保守,这显然脱离现实,无助于儿童剧的长远发展。对此,戏剧评论家程式如希望创作者要走进生活、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寻找素材。“不管是编剧、导演、舞台美术设计,还是演员,首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当代的儿童,也要熟悉我们古代的、近代的、世界各国的儿童;不光要排好戏,还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儿童戏剧的情况,到儿童文学中寻找素材。”她建议儿童剧创作者多走进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也走进大学,了解当代儿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有什么难题,因为他们才是我们的观众。而对于现在童话儿童剧过多的现象,她认为,这类题材可以经常演出,但是现实题材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中国儿艺的《特殊作业》之所以能打动儿童观众,就是因为贴近时代。现实中有很多新鲜的题材,创作者要善于带着童心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获奖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剧本?与儿童剧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陈传敏就剧本问题道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认为,现在儿童剧创作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矛盾,就是获奖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我们搞一些非常深刻的、能够揭示当今社会重大问题的儿童剧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很难真正进入市场,那么,如果要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创作呢,这样的作品通常又获不了大奖。”陈传敏认为,儿童剧市场中有很多的规律值得总结,这需要我们潜下心来,多在如何提升创作上下功夫,寻找市场与创作的平衡点,让家长们真心愿意为孩子们花钱走进剧场。

  此外,一些儿童剧为了吸引儿童观众眼球、满足获奖需求,舞台演出中过多运用大制作、声光电等外在技术手段的倾向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炫目的舞台形式虽然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给他们带来无比快乐的视听感受,但是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片面以为大制作就能让更多孩子走进剧场。同时,一些过度依赖大量舞台装置搭建起来的布景很难到搬外地巡回演出,造成舞台资源的浪费。与之相比,一些参加本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的国外儿童剧,像捷克第一黑光剧团的《光之魅影》、日本道化剧团的视觉舞台剧《身体·变变变》等,在舞台创造和演出理念上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如后者利用光的效果,仅仅用白色的毛巾、浴巾、手套等就变出了天鹅、门,甚至天上飞的“超人”,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与会者表示,儿童剧的形式要创新,但仅此不够,打开创作者的艺术思维,找到舞台与儿童对话的艺术语汇,把舞台还给儿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成人思维不能代替孩子的想象世界

  由于儿童剧的作者都是成人,创作中很容易出现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的现象,这也成为当下儿童剧创作远离儿童观众的一个原因。戏剧评论家李庆成认为,成人剧作家愿意写儿童剧,这是好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写成人剧与写儿童剧并不能画等号。创作者必须要尊重儿童,要有童心,不能把自己的成人理念硬塞给儿童。这里所谓的“童心”,从表层看,是让孩子愿意看,能够感兴趣,从深层看,就是要感染他,要让他感动。孩子们看戏有时候会流眼泪,那就是感动他了。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陈传敏认为,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儿童剧编剧。无论是给孩子们讲安徒生的故事、格林的故事,还是讲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编剧都必须建立在比孩子更高一级的智商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获得孩子认可的作品。

  程式如说,10前年,我们有些同志在一起议论的就是搞笑风在污染儿童剧,还有一种倾向,什么剧都在台上抹鼻涕,我打你一下、你推我一下,这都是在用成人的眼光来误解孩子们的想象世界。儿童剧不是教育剧、道德剧,广东省话剧院朱芳认为,通过戏剧手段帮助少年儿童辨别什么才是真善美比一般性的教育要亲切。我们到学校里演出,学校会觉得我们比他们做思想教育课的效果好很多,这就说明儿童剧能受欢迎最终还是取决于戏剧的品质。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