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网易娱乐:《小飞侠》制作幕后揭秘,4月将掀二轮演出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5-03-10    查看次数:

网易娱乐2月3日报道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倾力推出的跨年巨作——大型儿童剧《小飞侠彼得·;潘》不久前刚刚在儿艺舞台上连演16天,场场爆满,创下了2015年儿童剧市场的“开门红”。该剧不仅汲取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经典童话的精髓,更在演绎方式上大胆融合了诸多高科技手段,把原著中天马行空、奇幻迷人的段落用极具创意的方式搬上了舞台,无论街道、森林、大海、蓝天,还是彼得·潘与小伙伴们智斗虎克船长的场景,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冲击感,家长们无不感叹:想不到中国的儿童剧竟然达到了这样的水准!随着《小飞侠彼得·潘》越来越旺的口碑效应,许多观众对该剧多媒体视频的构思、理念和出炉过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而这些多媒体视频的操盘手——知名设计师包尔温和合作搭档火蜥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关注,日前包尔温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他与火蜥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小飞侠”舞台视觉奇观的幕后奥秘。

    由视觉团队打造的手绘画风,令《小飞侠彼得·潘》具有无比精美的质感

    原创+手绘=独特风格

    1904年问世的经典童话《小飞侠彼得·潘》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最为脍炙人口的剧作,这位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在全球家喻户晓,曾多次登上国内外的银幕和舞台。然而,正因为“彼得·潘”知名度太高、令人高山仰止的前作又太多,后继的创作者难免会感到难以逾越,因此,接到《小飞侠彼得·潘》舞台多媒体的创作邀请时,包尔温和火蜥蜴团队都感到既兴奋又压力山大。

    多媒体视频设计行业里有一种常见的“山寨习气”——很多团队在做设计时习惯于偷工减料,只会从千篇一律的素材库里调用固有素材,随便改改敷衍了事,导致的后果就是作品毫无特色和灵魂,充满了廉价气息。

    而包尔温和火蜥蜴团队都对这种行业流弊比较厌恶,他们认为,任何时候都得把原创作为最首要的原则,对待《小飞侠彼得·潘》这样亟待突破的经典剧目,原创更是必要不可少的源动力,只有建立在全新理解和诠释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和故事从零开始设计和制作,才能为作品注入生命力。

《小飞彼得·潘》的多媒体视频小至一草一木、大至所有的场景、造型和人物动态,

都是一点一滴原创的成果,视频影像全部采用手绘式的风格,即便是用三维软件做出来的画面,也都具有手绘的美感。很多观众感叹,从天空到海洋、从伦敦的夜晚到梦幻岛里的森林,场景无不绚丽迷人,充满童真和趣味,无不令人感觉新奇夺目,感觉就像置身于从未见过的童话世界。

    许多观众夸赞《小飞侠彼得·潘》有《加勒比海盗》的既视感

    电影+舞台=震撼视听

    在 《小飞侠彼得·潘》收获的赞誉和肯定中,有一种声音最多——作为一部儿童剧,“小飞侠”拥在电影大片级别的视听效果,甚至不亚于《加勒比海盗》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事实上,这与视觉团队常年横跨电影、舞台两个领域有直接关系,尤其包尔温非常擅长把影视的审美、创意和语言融入舞台之中,令《小飞侠彼得·潘》的舞台多媒体既具有电影画面的气势,又充分融入了舞台结构和戏剧情节,营造出了立体感极强的视听效果。

    不过,略懂行的人都明白,影视和舞台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其语言和空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很多人不懂其中的微妙关系,只是生硬的搬用影视语言,结果就像是在舞台上干巴巴地播放电影,突兀而生硬,令观众出戏,令舞台失色。怎么拿捏好影视和舞台之间的分寸,这才最能见到真功夫。

    《小飞侠彼得·潘》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在这背后,是包尔温和火蜥蜴团队极强的执行力——离《小飞侠彼得·潘》首演还有5天时,由于现场调度的问题,导演突然决定通过实拍、抠像,把演员合成到视频里去。当时周期太紧张,工作量巨大,除了拿出死磕的劲头,还得有很强大的监制和调控能力。当时包尔温和火蜥蜴制团队拿出了影视制作的工具、技术、流程管理和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非常苛刻的创意要求,达到了最高的效率,并把出错的比例降到最低,这也体现了他们多年游走在影视和舞台之间积累下来的优势。

    如何找到多媒体与其他元素的平衡,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活

    平衡+融合=完美体验

    国内像《小飞侠彼得·潘》这样大面积使用多媒体视频的儿童剧非常少见,实际上该剧最初也只打算在飞行场景中采用多媒体视频,以增强人物和时空变迁的动感。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包尔温和火蜥蜴团队拿出的多媒体创意点越来越出彩、闪耀出越来越夺目的光芒,最后导演廖向红做出大胆的决定,给予视觉组空间和自由度,让他们在全剧中多视角、高比例、大规模地使用多媒体视频,彻底释放多媒体的光彩和能量。

    可是另一个难题却又来了:多媒体变成了舞台上最令人注目的焦点,甚至压过了舞台布景和灯光,如何利用多媒体来强化舞台空间和纵深感、在产生丰富的视觉层次,同时又不让多媒体过分绚烂从而影响到舞台、灯光甚至是演员?

    对此,他们迅速明确了一个原则:无论多媒体多绚丽、多抢眼,都不能与整个舞台美术的总体风格脱节,否则等于失败。于是,他们在设计之初就着眼全局,避免多媒体和舞台各自为阵的做法,让自己多一些导演思维,在多媒体、布景、灯光等各部分之间找到平衡,让所有元素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小飞侠彼得·潘》,可以说是达到了最完美的视听效果。

    通常而言,在很多剧组里灯光和多媒体是冤家,互抢风头各不相让,但《小飞侠彼得·潘》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包尔温告诉记者,这其中灯光设计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让舞台视觉呈现与灯光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这些都是丰富的经验以及高超技术支撑的结果。

    做完《小飞侠彼得·潘》,包尔温最大的感受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觉得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的感知能力、兴奋点、欣赏水准和要求,和70、80后完全不同,所以作为舞台视觉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术和执行力,拿出更棒的视觉创意与方案,“不但让孩子们喜欢,而且要做到老少咸宜、让观众常看常新”。据悉,该剧经过第一轮上演会继续完善,并将于4月推出二轮演出。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