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0周年纪念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特别选择这一天在北京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创剧目《红缨》媒体见面会。
诗人方冰、作曲家劫夫创作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塑造的小英雄王二小,引起几代人的情感共鸣。《红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一个山村里,父母被日寇残害、一心想参军打鬼子的少年王二小,为保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日报》和群众安全,将日寇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并壮烈牺牲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总伤亡3500万人,他们用鲜血换来了和平,应该被今人铭记,以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主人公的《红缨》是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说。为增加创排深度,自今年3月《红缨》剧组建立,主创人员到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并3次深入王二小故事的发生地采风。
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幅幅抗日英雄浴血奋战的照片让主创人员深受触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是抗战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的精神。”尹晓东说。
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的阎富华是《红缨》中王二小的原型之一。阎富华当年的小伙伴、如今已80多岁的史林山老人,带着《红缨》主创团队参观村史馆,含着热泪讲述当年的故事。“虽然战争距离今天已经70年,但我们从小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长大,现在更全面了解了‘王二小’的故事,依然觉得感人肺腑。”《红缨》舞美设计申奥说。
为了让这样一部现实题材儿童剧入眼、入耳、入心,导演马彦伟查阅了大量资料。“《歌唱二小放牛郎》是1942年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的一首歌,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发现了王二小与《晋察冀日报》的关系,有一种说法是王二小为了保护报社将鬼子引入埋伏圈。”马彦伟说,这一情节增加了剧目的厚重感,“《红缨》并非主要表现这群孩子不怕死的精神,而想告诉大家这些少年儿童在困难时期扛起保家卫国的重担,站岗、放哨、查路牌,为抗战胜利,他们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马彦伟说。
媒体见面会现场上演了该剧15分钟的片段展示,“大丑牛”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它作为二小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可爱、勇敢、通人性,是儿童团的特殊“团员”,不仅会帮二小送报,还能以牛角做“红缨枪”,驱赶敌人保护二小,它的出现给全剧增添许多趣味,其勇气和机智也强化了该剧主题。
该剧总导演廖向红表示,《红缨》是一个以真实历史为基石并具有艺术品位的儿童剧作品,增设“大丑牛”这个角色,是为了在剧中融入童趣,平衡这二者的关系是比较考验导演的,“我既希望孩子们能哼唱着歌曲走出剧院,也希望他们能确实感受到那段历史的严酷。”该剧舞美呈现出具有版画视觉感的黑白效果。“版画是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宣传手段,但我们并不会完全用版画来设计舞美,而是提取其中的元素,《红缨》的舞台将更多还原抗日战争时期村庄的真实场景,打造有历史厚重感、突显战争严酷性的舞台。”申奥说。
《红缨》创排凝聚了老、中、青三代中国儿艺人的力量与心血。剧中饰演李大娘的资深演员杨冬雁毕业于1977级中央戏剧学院儿艺班,饰演汉奸张四的优秀演员何吉光毕业于2000级中央戏剧学院儿艺班,饰演王二小和少年儿童团员的小演员们现就读于2012级中央戏剧学院儿艺班。《红缨》目前已进入最后彩排阶段,将于8月26日在北京怀柔剧场首演。虽然现在还未开票,但中国儿艺演出部主任赵寒冰介绍,《红缨》首轮演出已经被预订2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