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齐聚中国儿童戏剧节国际戏剧沙龙——面对面交流儿童剧创作与合作
在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期间,一场特殊的儿童剧研讨活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不同于以往业内关起门来“谈创作、谋发展”的研讨思路,此次由中国儿艺主办的国际儿童戏剧沙龙,把众多国际知名的儿童剧从业者、专家请到了剧院,让国内外儿童剧领域的同行面对面,共同就儿童戏剧艺术的发展、国际儿童戏剧艺术的交流、合作等话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在以往的儿童剧研讨活动中并不多见。时下,中国儿童剧市场不断壮大,观众需求活跃,各类型的儿童戏剧展演、节庆活动接连不断,儿童剧国内外交流演出也日趋活跃。对于国内儿童剧创作呈现的这些新面貌、新趋向,国外儿童剧同行们如何看待?他们又为我们儿童剧创作、办节理念带来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还有哪些瓶颈在制约着中国儿童剧“走出去”的步伐?
精彩演出背后有中国儿童剧从业者的艰辛付出
国际戏剧沙龙期间,由中国儿艺演出的《东海人鱼》《青蛙王子》《木又寸》三台剧目同时演出,三部作品一个是中国经典,一个是西方经典,一个是立足当下的原创剧目,体现了中国儿艺当前创作的三个方向。这些作品给国外的儿童剧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秘书长玛丽莎·希门尼斯·卡乔认为,这三部作品各具特色,《东海人鱼》梦幻般的舞美中,蓝色的海洋布满了整个画面,演出犹如一部美丽的电影;《青蛙王子》的故事性和互动性非常贴近当下的孩子;独角戏《木又寸》既有创新,又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女主角的表演非常用心。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俄罗斯中心副主席塔蒂安娜·博布洛娃对《木又寸》情有独钟,她认为,该剧向孩子们传达了死亡、爱、生命等这些关乎人自身发展的命题,让他们通过一棵树的命运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谈及中国儿童剧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艺术文化教育部主席摩卡奴·纳西莎·安杰丽卡表示,中国目前的儿童剧拥有非常高超的舞台技术,演员的台词功力、肢体表现力、驾驭角色的能力也非常强,这些都是能够产生好作品的基础。“在这些精彩的演出背后,我看到了中国儿童剧导演、演员、舞美们的艰辛付出”。
儿童剧应把当代生活更清晰地展现给孩子
罗马尼亚坦达利卡动画剧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了很多传统的儿童剧目,主要集中在古典童话、经典童话方面,但是到了90年代,通过展开儿童对戏剧需求情况的实际调查,该剧院经理摩卡奴·屋大维-卡林表示,他们了解到儿童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在戏剧中希望得到的东西——对现代生活的关注。于是,开始调整、改变一些剧目的创作方向,不单是讲故事、讲文学,还融入了数学、地理等其他科学的东西;同时,在演出场地上,不仅去学校,还到医院、社区等空间领域。“我们希望把当代生活更清晰地展现给孩子们,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适应新的时代生活。”卡林说。
卡乔对卡林的观点表示赞同。“我们为儿童写剧本的时候,不应该回避什么,也不应该向他们隐瞒什么,因为他们和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样的。当他们跟我们提起,比如说关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等一些与自身生命体验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如实跟他们说,而不是竭力地回避。”卡乔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比如讲故事、音乐舞蹈、多媒体、舞台技术等,让儿童亲近戏剧,而不是刻意在观演之间制造距离。“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未来成为更好的人”。
提高孩子们参与戏剧的主动性
本届儿童戏剧节期间,由中国儿艺与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儿童剧院合作排演的儿童音乐剧《公主与豌豆》被列入2015年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清单。该剧由米苏拉儿童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执行总监迈克尔·麦吉尔编剧,中美双方导演共同执导。自去年9月起,中国儿艺在灯市口小学等5所学校设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将儿童戏剧送进课堂,经过近一年的基础训练,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戏剧知识和能力。此次演出的小演员,就是由5所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和中国儿艺马兰花艺校的60余名学生组成。从紧张的筹备到建组,再到排练、走台、合成等一系列工作,小演员们对儿童戏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可以说直接鼓励和推动了儿童剧在孩子们中的普及。而对于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儿童剧中,麦吉尔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让孩子参与并不是要培养未来的舞台演员。”麦吉尔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未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些基本的技能,包括团队精神和勇气的培养。” 米苏拉儿童艺术剧院每年都会在全世界进行巡演,仅美国一年就要走1100多个社区和团体,每年参与的儿童数量达到65000名。“我们希望能够将儿童剧这门表演艺术带给更多没有机会接触儿童剧的观众,让他们能够体验表演的乐趣,感觉到生活就是戏剧,这是我们的使命。”墨尔本国际艺术节主席卡里洛·甘德瑞介绍道,过去澳大利亚的儿童戏剧家特别注重探索新的形式,而现在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确立,不是教他们如何在舞台上表演,而是让他们理解戏剧这门艺术形式,并把戏剧中的一些交流、人与人相处的方式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儿童剧国际合作不宜操之过急
讨论中,如何把中国最好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儿童剧推广到世界上去,成为不少中国儿童剧从业者关注的话题。编剧陈传敏谈到,过去当跟国外的戏剧节组委会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一些好的、大型的剧目往往不能够走出去,究其原因:第一,由于这些作品戏剧性比较强,往往有大量的中文台词;第二,这些代表国家级水平的大戏,舞台的景一般都比较大,到国外演出,不仅需要非常优秀的剧场,还需要大量的国际运输的费用;第三,参与演出的演员和舞美工作人员都比较多,有时甚至达到50人左右。这三个问题制约了我们很多好的大戏走不出去。“我们就像一个聚宝人,我们有一个聚宝盆,里面有大量的财宝,这些财宝就是优秀的中国的儿童剧,现在面临的困惑是如何让世界各国的儿童欣赏到这些‘财宝’。”
实际上,如何破解这些困局,中国儿艺也在探索,比如制作专门为出国演出、交流的戏,像《三个和尚》就没有台词,全部借助形体、音乐的表现,国外观众很容易接受明白。而对于一些大戏,像《西游记》就专门设计了一个国际版,能用形体肢体表现出来的,就把语言省掉,甚至用英文排练,布景缩减,演员也减少,一个演员有可能要串演好多个角色,基本上保证原汁原味的到国外去演出。此外,参加国际儿童戏剧节也是中国儿童剧走出去的一个很好推广和营销平台。《三个和尚》今年就受到了日本、西班牙、芬兰、德国四个国家国际戏剧节的邀请,而2016年,还有三个国家邀请该剧参加他们国家的戏剧节。
关于怎样加强儿童戏剧合作,卡乔认为,并没有“灵丹妙药”。之前一些国家的儿童剧曾经去她的国家——墨西哥演出,虽然很受欢迎,但是这些演出当时受惠的可能只是去观看演出的孩子们。这些剧团也基本上是演出完就走。“这些只是一种交流演出形式,而不是一种国际合作的模式。”卡乔认为,国际间儿童剧的合作交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合作的内容。合作应有具体而系列的东西一步步推进,比如专门针对戏剧研究的项目,或者是专门针对编剧、导演、演员。把不同类别的艺术家,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为其分门别类,让他们彼此合作。“国际合作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各国艺术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了解各自的项目,经过深入的了解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合作。儿童剧的国际合作一定不要操之过急”。
上一篇: 北京晨报:儿童剧《红缨》即将上演
下一篇: 文艺报:《红缨》: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