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木又寸》在景山学校演出现场
北京青年湖小学三年级四班唐小晰的《特殊作业》观后感
“我看着妈妈的脚:这双脚没有陈静妈妈(剧中人物)的胶布条,有的是40多个春秋的历尽沧桑,斑斑驳驳的皱纹盖在上面,脚上有些茧子,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双脚了,我忙把它放进盆里,仔仔细细地清洗。 ”这是北京广渠门中学初一六班龚俊旭在组合式儿童剧《特殊作业》观后感中的一段话。像龚俊旭一样,为妈妈洗脚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感恩、反思亲情成了许多学生看完儿童剧《特殊作业》后不约而同去做的一件事。北京一师附小狄永杰老师看完该剧后感叹道:“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平日里除了忙碌的工作,对孩子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关心?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否做好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
“小银杏树,再见! ”环保题材儿童剧独角戏《木又寸》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实验部学校礼堂演出结束后, 300多名小学生激动地大声呼喊。而三年级八班的梁锦鹏则由衷地说:“树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树木,要保护环境,故事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学习。 ”
这是日前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次联合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戏剧进校园”公益演出活动中部分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在此次活动中,中国儿艺组织了《特殊作业》 《木又寸》等优秀儿童剧演出20余场,北京市第177中学、广渠门中学、史家小学等北京东城区28所中小学校的近万名学生不出校门就欣赏到了来自国家级剧院的精彩演出,近距离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
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同样受益匪浅。“强烈的感动”是《木又寸》导演毛尔南的第一感觉。他坦言,作为儿童剧的一种独特样式,独角戏的样式和表演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这一大胆的尝试从去年排演至今,虽然已经在国内外都颇受好评,但此次校园之旅让他尤为看重。在剧场首轮演出时,他会关注观众的回馈,但70 %的精力会放在舞台上——去看演员的表演、舞台灯光的呈现,去想台词处理的办法;而在学校演出时,他就要反过来,70 %的精力在关注孩子们的回馈, 30 %的精力放在舞台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比例改变,毛尔南直言原因在于,当戏剧零距离走近孩子们时,不同年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馈,而且这种反馈与在剧场中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学校的演出环境中,孩子没有陌生感,他们就会更放松,反馈会更直接,参与感更强烈。“儿童戏剧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参与感强。孩子们是易感动的人群,只要打动他们了,他们就会努力想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会为故事中发生的生命体验而产生情感变化。 ”毛尔南指出。
“作为创作者,孩子们的许多反应会刺激我的创作。 ”这是毛尔南创作的诀窍之一,也是他珍惜和看重戏剧进校园的另一重要原因所在。“我经常会坐在剧场的某一个角落里,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暗自观察孩子们的所有反应。比如哪个点引起孩子注意了?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会联想到什么?这些对于创作者都是最难得的启发和指导。 ”毛尔南将此行为称为另一种“深扎” 。在他看来,当下经济、科技、信息都在迅猛发展,孩子脑子里装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为少儿服务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他们的脉动,而走进校园,将自己隐匿于孩子当中,静静体会他们的心为何而动,或许正是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窗户密钥的极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