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华社: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6-06-02    查看次数: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题: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孩子们心中——中国儿艺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速写 

新华社记者周玮 

60年前的6月1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正式建院。从此,在中国有了一个专门为孩子演出的国家剧院。由此,“一切为了孩子,让全中国的孩子都能看上儿童剧”,成了中国儿艺几代人的共同追求。 

5月31日,中国儿艺在中国儿童剧场举行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齐聚一堂,抚今追昔,共同展望儿童戏剧发展未来。 

“剧院60岁,我80岁,虽然我比她大20岁,但是她是我的母亲,我爱她。”80岁老艺术家代表覃琨的发言质朴感人,她的回忆将人们拉回上世纪60年代,“1960年老舍先生为剧院写下《宝船》的剧本,还亲自来到排练场进行剧本朗读。剧院还为我们请来侯宝林先生讲课,给演员们进行剧目理解的辅导。在我们排马少波先生编剧的《岳云》时,李少春、张云溪等名家给我们上武功课,教我们话剧该如何和戏曲结合。” 

覃琨至今还记着,刚建院时,老院长任虹反复提的“要求”:一个儿童剧院的建立,是由这两种人构成的,有教育思想的艺术家,有艺术感情的教育家。 

对此,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很认同:“剧场不同于游乐场,它是传递美的场所。孩子们有了对美的感知,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理想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尹晓东记得,2014年剧院重新创排老舍先生的《宝船》,首演后一位观众在留言中说:相比现在的搞笑剧、畸形小品、暴力无聊倾向的动画片,优秀的儿童剧能让小朋友脱离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在心底留存一块清澈的乐园。 

还有一件事对尹晓东触动很大。剧院开展公益演出活动,到广东茂名为孩子们演出《特殊作业》。这部戏一个序幕,四场戏,一个尾声。最后一场结束后,孩子们误以为演出全部结束,纷纷离场,等到演员出场谢幕时,孩子们几乎已全部退场。陪孩子看戏的市长非常尴尬:“我们的孩子们从来没看过舞台剧,既不知道戏在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结束,也不懂得观剧礼仪,没等演员最后谢幕就退场了,实在是抱歉。” 

“我说,应该抱歉的是我们,我们来得太少了。这让我感到面向基层的艺术普及工作任重道远!”尹晓东说。 

近几年儿童剧演出市场逐渐趋热,中国儿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营性演出长年坚持低票价,同时坚持走进基层。自2007年开始,用7年时间走进了西部12个省(区),完成了“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公益演出项目。近两年,将公益演出扩大至全国更大范围,走进更多二三线城市,并定名为“温暖童心——优秀儿童剧走进基层”。

公益演出活动给更多基层的孩子带去欢乐,广袤农村土地也滋养着青年演员。这些年,国家一级演员马彦伟随剧院去过最普通的学校操场、三下乡的村口田边,也曾走进新疆、雪域高原,走到地震灾区的废墟前……“每当看到台下无数清纯的眼睛注视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小观众们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欢笑着、感动着、思索着,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儿童剧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既润物无声又功德无量的事业!”他说。 

当今社会,孩子们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娱乐方式更多选择。如何将孩子吸引进剧场?这些年,中国儿艺恪守“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创作上演了160余台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戏剧作品,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经典、外国经典、现实题材”三者并举的创作之路: 

——重视对经典剧目的重新创排,复排了《岳云》《宝船》《东海人鱼》《马兰花》等,让经典焕发出时代生机。 

——重视新剧目创作,近10年来创作的《西游记》《特殊作业》《小飞侠彼得潘》《红缨》《三个和尚》,系列组合剧“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首部儿童独角戏《木又寸》等,既获得了专家的奖杯,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剧院还采取引进和国际合作的方式,排演了《皮皮·长袜子》《变变变》《十二生肖》《国王在姆咪谷》等剧目。同时,让外国剧院也能上演中国剧目,目前正在筹划和推进美国米苏拉儿童剧院演出《成语魔方》。 

60年,中国儿艺迎来新起点。在庆祝大会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对中国儿艺提出希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创作宗旨,坚持创新为核心的创作方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精品力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完)作者:头条号 / 新华通讯社
链接:http://toutiao.com/i6290849030150816258/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