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儿童剧,孩子们感悟人生的窗口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8-09-28    查看次数:

环球时报记者 李虹


眼睛的叶公、说英语的鲁班、白皮肤的东施……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度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上,美国夏洛特儿童剧院排演的中英文双语版《成语魔方》让观众眼前一亮。这场“儿童戏剧界奥林匹克盛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会让更多中国孩子和家长走进剧场,观看儿童剧,也让外国友人看到了整个中国儿童剧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专家认为,如今中国儿童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校园教育作用于头脑,戏剧教育作用于心灵

“儿童剧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话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它是唯一一种以服务对象命名的艺术形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孩子们了解世界、参悟人生的一个窗口。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而戏剧给了他们一个能看到广阔世界以及不同人生际遇的机会。虽然绘本、童话、神话故事都对孩子的成长有滋养,但戏剧不同,它通过人物装扮来表现人和事,更加形象。在观剧过程中,孩子的体验跟在平面上读一本书是不同的,一部优秀的儿童剧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尹晓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儿童戏剧有更多的包容性,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为我所用。戏剧演员有四个基本功——声、台、形、表,可以说戏剧教育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儿童剧更多体现的是纯真心灵下的故事,它对孩子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经常看儿童剧,有利于孩子接触这个社会,并分辨是非。“校园教育是作用于孩子的头脑,而戏剧教育是作用于孩子的心灵。”

在西方,戏剧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上世纪60年代,戏剧教育已经在英国发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大多数英国学校都有相应的科目。80年代,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北欧一些国家的公立学校将戏剧纳入教学大纲。90年代,许多国家通过了包括戏剧学习在内的相关艺术教育法案。直到2000年以后,戏剧教育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了“戏剧教育”。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演员杨成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把戏剧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为的是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发展多种能力。”

美国孩子演中国故事

近几年,中国儿童剧迎来快速发展,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儿童剧发展最快,演出场次、演出数量、观众上座率和演出收入都名列前茅。中国的儿童剧创作题材涵盖古今中外,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彩。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儿童剧演出的场次年均近两万场,演出剧目700多部。

过去,中国儿童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大,国际交流跟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相对滞后。一方面是因为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可能是对认艺术交流的认识不足。尹晓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4年,中国儿艺在57年的历史中出访演出过的国家仅有8个。从那年起,开始有意识地把几十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带到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中国儿童剧注重大剧场剧目,形式华美,运用各种舞台技术,舞台综合表现力和呈现能力让外国观众惊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优点也是不足,因为国外的儿童剧以小剧场演出为主,中国大剧场的儿童剧无法搬到国外舞台上,也就无法真正参与到国际交流中,“因此我们也要打造一些小体量的小剧场儿童剧与国际接轨。”

尹晓东说,中国儿艺既重视“走出去”也重视“请进来”。陆续与日本、韩国、罗马尼亚、丹麦、芬兰、俄罗斯、美国等国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人员互访、交流演出、联合创作”的三步走战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今年戏剧节上美国孩子用中英文双语表演的《成语魔方》可谓中外儿童剧交流合作的一个典范之作。

作为美国版《成语魔方》的导演,杨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剧是一群美国孩子穿着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着中文,表演“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班门弄斧”三个成语故事。此剧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引导孩子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产生浓厚兴趣。杨成告诉记者,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儿童剧团都演出过外国剧目,却没有几个外国剧团演出过中国剧目。美国版《成语魔方》不仅让美国青少年感知和了解了中国文化,也探索了一条中国原创作品如何在国外“落地生根”的新路。这也为中外戏剧交流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同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艺校的中国孩子用英语表演的《十二个月》同样让人惊叹。尹晓东表示,这不仅为国内儿童打开了一扇了解国外经典儿童戏剧的窗口,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儿童剧的品质与内涵,向国际儿童戏剧领域传播了中国儿童戏剧极大的包容性。

b2131801762353398612OIS.jpg马兰花艺校的孩子用英语表演《十二个月》

避免儿童剧同质化倾向

中国儿童剧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儿童剧剧目十几年来的创新力度不够,近几年逐渐进入了瓶颈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剧作家冯俐表示,中国儿童剧舞台上对当代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相对较少,对世界童话和中国传统故事改编较多,存在选择原文件重复性较大的同质化倾向。尹晓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儿艺几十年来在创作上一直坚持传统文化、外国经典、现实题材三者并举,但现实题材的创作是最难最欠缺的。“一个美国同行说,中国人老让我们看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剧,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悠久,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孩子今天生活的作品。但中国目前这样的作品的确很少,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日本中心主席、编剧、导演藤田朝表示,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戏剧共同的特点就是过度重视情节,强调教育功能,这使得儿童剧发展的范围变窄。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德国中心副主席斯达芬·菲尔斯认为,要听到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儿童剧不仅仅是娱乐,也要让孩子们通过戏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世界上有很多社会问题,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有问题的存在。尹晓东表示,现实生活中孩子不仅要面对苦难,还要面对死亡,儿童剧的创作应该是开放的。阳光和欢乐,应该成为儿童剧的主色调,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一点苦难教育是有必要的。此外,目前中国儿童剧的创作视野还比较窄,儿童剧的创作既要适应观众的需求,又要有所超越。“除了要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还要站起身来领着孩子走”。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