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我院首部原创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于2019年9月28日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假日经典小剧场成功上演,并圆满地完成了首轮10场演出。创作部于10月23日下午2:00,在剧院四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该剧的专家研讨会。艺委会及业内专家钟艺兵、罗锦鳞、陈传敏、乔宗玉、陈迎宪、武丹丹、徐健,共7位老师参加会议。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副院长、该剧编剧冯俐全程出席会议。剧组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人物造型设计、舞台监督等主创,及创作部坐班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冯俐书记主持。
冯俐书记主持会议
首先,冯俐书记对专家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到场的领导、专家老师及主创。
焦刚导演代表剧组发言
随后,导演焦刚代表剧组对该剧最终呈现样式的探索及创作过程做了简要介绍。他说,该剧在呈现样式、音乐、灯光等方面经过了多次不同方式的探索、尝试,最终确定了“摒弃装扮性的表演,用演员的形体和声音塑造形象,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一舞台呈现样式。该剧的二度创作是在充分尊重剧本、挖掘剧本内涵的前提下进行的,希望能通过本剧的创作,探索儿童剧的边界,让儿童剧为更多年龄段的儿童服务。
接着,7位专家老师对该剧剧本的文学性和哲学思考、“音乐剧”的呈现方式,以及将服务对象瞄准“低幼”年龄段儿童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对剧目进一步修改提高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钟艺兵老师发言
钟艺兵老师从该剧剧本创作阶段就进行“跟踪式”的指导,他对剧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剧的剧名由《我们都有妈妈》改为《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改得好,改后的剧名更贴近“低幼”年龄段儿童观众的欣赏兴趣和理解能力。他认为,该剧的剧本创作对我国的儿童剧现状实现了3个突破:一是,接受对象完全、纯粹地针对“低幼”年龄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将儿童观众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接受能力进行创作、演出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很大欠缺,该剧的创作对象非常单纯、集中地瞄准了“低幼”儿童观众,是一次可喜的尝试和突破;二是,我国以往的儿童剧里并非没有母爱,但母爱往往只是戏中的一部分,以“母爱”为主题和主线的儿童剧欠缺。该剧写母爱,写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爱的渴求,写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与珍贵,很有现实针对性,有现实意义;三是,这部戏中没有一个人类角色,所有角色都是拟人化的昆虫,其故事、情感却完全与人相通,这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他对该剧的二度创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导演最了不起的是没有把剧本的情节复杂化,孩子们完全看得懂,舞台画面美丽、神奇,对小观众很有吸引力。此外,钟艺兵老师动情地谈了自己最受打动的两个情节,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从该剧音乐的民族色彩和舞台美术风格上对剧目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宝贵建议。
罗锦鳞老师发言
罗锦鳞老师表示,完全认同钟艺兵老师的观点,并结合自己指导儿童剧及观剧经历,呼吁社会加强对儿童剧的重视。他认为,近年来儿童剧品质在提升,中国儿艺起了带头作用。他说:“对儿童观众的‘卡塔西斯’比对成人观众的更为重要。《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这部剧,针对‘低幼’观众的定位很准确,剧中有‘卡塔西斯’,很浓烈,有哲思,有抒情,是一部童话。”同时,他对剧中角色的外形区分、主题歌的创作及演员的台词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提升的建议。
陈传敏老师发言
陈传敏老师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肯定,做了现场发言,并撰写剧评《低幼儿童剧的突破——评冯俐<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剧作》。在评论文章中,陈传敏老师认为该剧有如下几个鲜明的优异的特点:一是,形象鲜明而又深刻易懂的哲学拷问。他说:“在一部献给2—4、5岁儿童的低幼儿童剧里,编剧没有故意蹲下身子,学娃娃腔调,满足于仅仅讲一个低幼儿童能看懂、听明白的童话故事(实际上这部剧童话故事现实感很强,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现实生活故事),而是深入开掘这个故事里的戏剧人物的思想逻辑,人物生命的价值意义,人性博大的爱、奉献、牺牲和轮回,从而把一个一般编剧写同类题材很容易写成的普通的‘小蝴蝶找妈妈’的故事主题,上升到蕴含深刻、发人深省的哲学层面意义上的追寻。”二是,剧作非常适合低幼亲子剧的审美能力、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从题材选择,还是从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台词的运用上,都符合“低幼”儿童的“舒适”欣赏程度;三是,该剧编剧冯俐儿童剧创作的“武器库”进一步拓展。
他说:“冯俐敢于大胆、主动地、不停地,突破自己的创作‘舒适’区,逼着自己痛苦地探索突破,完全不怕失败,不停地扩展自己在儿童剧创作领域的疆界,创作笔锋甚至完全‘覆盖’儿童剧观众所有年龄段……既体现了冯俐作为儿童剧职业编剧的职业精神,也是广大儿童观众的幸事。对我们编剧同行也是一个有益的启迪。”同时,他认为该剧导演焦刚拥有充沛的艺术激情和艺术热情,执着、谦虚。在二度创作中,导演紧紧地抓住了该剧的逻辑链条,采用了符合儿童审美的“音乐剧”作为表现形式,具有很好的舞台综合把控能力。
乔宗玉老师发言
乔宗玉老师撰写了剧评《<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一部清新诗意的音乐剧》。她说:“该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载歌载舞,表达了三个层面的人生哲思。首先,求而不得,是人类永恒的遗憾,小蝴蝶拼命四处寻找妈妈,终究是徒劳;其次,没有一个人能陪伴另一个人一辈子,每个人只能陪自己走一段路,即便自己的父母,也会有离开的一天,第三,对于那些不能跟妈妈一起生活、成长的孩子来说,该剧传递出正能量,那就是母爱永存 。”同时,她认为,近年来儿艺的戏选材大气、剧本扎实,从整个剧组对待艺术认真、执着的态度上,看到了儿艺人对老一辈艺术家精神的传承。
陈迎宪老师发言
陈迎宪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审看该剧激动和感动的心情。她说:“近些年看到的中国儿艺的戏都具有国家剧院的水平,选材大气,表现形式多样,主题和旨趣与舞台的艺术表现手段浑然一体,是近年来中国儿童戏剧的进步。”同时,她表达了对于中国儿艺剧院管理水平和演职人员自觉性的敬意,以及对该剧编剧冯俐所创作的儿童剧“一戏一格”和她对儿童剧进行的艰辛探索的敬意。她从舞美色彩及主题歌的创作方面对该剧提出了修改建议。
武丹丹老师发言
武丹丹老师说:“这部戏的剧本是担得起‘文学’二字的”,她认为该剧是一部别致的、具有高级表达的、简单纯粹的、明亮的作品,温馨、舒展、隽永。同时,该剧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科普性,该剧写了生命发展的过程,具有科普性。科普性是目前我国儿童中剧缺少的,但又是孩子们需要的;二是,文学性,该剧发现爱、发现光、发现美,文学性为这部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识性,该剧的主题“母爱”既是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通俗的道理。她结合近年来带女儿到中国儿艺看戏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感慨道:“这部戏的诗性、美好而纯粹,代表了中国儿艺的追求,中国儿艺是在用作品氤氲孩子的童年。”同时,她从剧中角色的独特性及舞台美术设计两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
徐健老师发言
徐健老师认为该剧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从剧作内容和人物设置看,与目前我国大部分舞台演出的昂扬、亢奋不同,这部作品结构清晰、脉络顺畅,简单中透露着单纯与明澈;第二,该剧用诗意的、浪漫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变化过程,流露了亲情的力量,把爱的感知、种子留在了、种进了每个孩子的记忆深处。既是文学的剧本,又是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剧本中体现了戏剧与文学的紧密关系,和编剧冯俐在文学思维与戏剧思维之间的自如转换;第三,二度创作吸收了剧作文学的特点,整个二度创作温暖而欢娱。导演调动了很多的表现手段,但没有刻意地复杂化,而是做得“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情”是情感、情绪的把握,“意”是意味、意趣的捕捉,使得整场演出营造了一种梦幻的童话氛围。同时,他从剧中角色的形象设定、舞台空间的运用,以及换场时灯光的运用等方面,对剧目的二度创作提出了修改建议。
随后,冯俐书记作为该剧编剧,对专家老师们提出的较为集中的剧名、主题歌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回复。同时,她表达了对专家老师、对该剧创作团队,以及对剧院领导班子的感谢。她说:“感谢老师们对儿艺近年来的创作进行的肯定和鼓励,儿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的,这归功于剧院领导班子的同心同志,我们对于儿童剧的主题选择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探索等问题的认识都很统一,从院领导到演职员都非常热爱儿童剧事业。”谈到儿童剧,冯俐书记感慨地说:“年过半百后,遇到了儿童戏剧,我觉得特别幸运,也乐此不疲地创作着。”同时,她特别感谢了该剧的导演,她说:“焦刚导演给剧本做了‘加法’,他在样式上进行的寻找,他对作品特别用心的理解,和在舞台上特别温柔的表达,使得二度创作让人非常惊喜,这是一次心意相通的合作。”她表示,会认真消化专家老师们提出的建议,不断打磨剧目,做到精益求精。
尹晓东院长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尹晓东院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再一次表达了对专家老师们的感谢,并向老师们汇报了儿艺的目标和追求。他说“像往常一样,今天的会又开了近4个小时,感谢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很多老师从剧目选题就开始参与意见,一路走来给了我们很多意见和鼓励,特别感谢你们!中国儿艺近几年有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在儿艺前辈们的肩膀上获得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希望能做到‘上不愧先辈,下不愧来者’,我们不能躺在儿艺60年来的功劳簿上睡觉,而是要继续探索、发展,希望等我们退休的时候,后人能觉得我们还有一些作为,还培养了一些人才。”他把中国儿艺近年来在诸多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做了如下总结:第一,“走出去,请进来”,不仅将世界经的典儿童剧和优秀的艺术家邀请到中国儿艺来,同时,将中国的儿童剧推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儿童剧;第二,在儿童剧的创作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尝试;第三,对儿童观众进行年龄分级,并且把“如何为特定年龄段的孩子创作”作为不断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党委书记、副院长冯俐的带动下,不断拓观众的年龄层,有向高年龄段拓展的《山羊不吃天堂草》,也有向低年龄段拓展的《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第四,加强对小剧场儿童剧的创作力度。因为小剧场剧目具有轻便、灵活的特点,更适宜进校园演出及国际交流演出,可以为更多的孩子服务。尹晓东院长说:“我们特别欣慰,老师们读懂了我们,了解我们的追求和责任。今天谈的意见,尤其是高度一致的意见,创作者们会特别留心。在下一轮演出前,我们会尽最大可能进行修改和调整。儿艺的新戏都在不断修改,演出的脚步不能停止,我们会让它们日趋完美,成为新时代的经典作品。再次感谢老师们的陪伴和鼓励,让我们每一步都走得这么坚实。”
创作部及剧组主创将认真学习、消化专家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精益求精,使剧目的艺术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文字供稿:创作部 孙梦竹
图片供稿:创作部 段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