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梦想的声音听起来是彩色的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20-08-13    查看次数:

    创作是脚踏实地的天马行空

    关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我感到质疑,因此在得知《听见梦想》是有关于视障人士的故事时,其实着实为主创捏了把汗:创作本身已经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创作这样一出讲述视障人群故事的现实主义色彩的小剧场儿童剧,面向的还是孩子们,意味着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打磨剧本。这样的过程势必会让人异常忐忑,因为我们不能真切地体验到视障人群的日常生活,能做到的只能是尽力去理解、去靠近。因此,中国儿艺《听见梦想》的主创们在疫情防控期间依然坚持去往青岛视障人士的学校进行采风,便是对“真诚”一词的最佳诠释,当众位主创谈及采风期间收获的感悟和震撼时,坐在一旁的我也深受感动。我相信,只有这样真诚的创作团队才能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艺术创作中,创作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艺术品质过硬的儿童剧。唯有“脚踏实地”的深入调研,才会让剧作呈现出真实的质感。

    整个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是父女二人关于未来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和是否该不顾一切追寻梦想产生的冲突与和解,其中既涉及对家庭关系的探讨,也涉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最为有趣的便是已经去世的母亲在剧中的反复闪现,她作为一道“影子”贯穿始终,她是勇敢、美好、梦想的化身,也是父女二人思念的载体,为现实主义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色彩。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的确,母亲的“出现”在不断给予父女二人勇气、信念和力量,支持他们直面心中所想,勇敢追求,此之为本剧的“天马行空”。生死离别的伤感和亲情的温暖交织在一起,如同思念般如影随形,贯穿全剧。

    “美”是情感的成功表现

    几年前我读过毕飞宇的《推拿》,小说讲述了几位工作在盲人推拿馆的视障人士的生活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读完后我才恍然觉察到:视障人士也是如此鲜活的一群人,他们的故事并不是想象中那般沉闷、单调,相反具有浓烈的色彩。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时候“视障人士”变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标签,贴在了他们的身上,仿佛只要身体健全者看向他们,目光必然是怜悯的、悲哀的、心痛的,但却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人生和故事。因此,我们何不放下太多的同情,和他们真诚的交谈,去明白即便他们的视力存在一些障碍,但一样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呢?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才能共情,才能以己度人。

    《听见梦想》的众位主创所创作出的正是这样一部聚焦视障人群日常生活的儿童剧,通过长达八个月的案头工作,易稿七次,才终于打磨出了现在的剧本。虽然还没有看到在舞台上的呈现,但光是通过剧本中的文字我已经感受到了戏剧内在的张力,父女情、母女情、夫妻情,犹如三条金线,将这平凡却感人的三口之家牢牢系在一起,具有穿越生死的力量。

    人生的缺憾不该成为一块不可触碰的伤疤

    剧中,存在在父亲幻想中的母亲说:“梦想就是,即使没有了眼睛,也会知道方向,也会充满了希望!”母亲的幻象之于父亲,其实就是他内心矛盾的镜像,一方面担心女儿无法经受外界的风雨飘摇宁愿让她躲在自己开设的按摩店的庇荫下,一方面他又清楚从女儿的言行中体会到了她对成为钢琴调律师的执着梦想,身为父亲,他既想保护女儿,又想让女儿乘着梦想的勇气展翅高飞。

    当轩轩得知母亲为了追寻梦想而失去生命,永远离开了父女二人的事实后,她开始将自己包裹起来,不愿意触碰曾经的梦想。相反,是父亲鼓励她勇敢追梦,说出了母亲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梦想就是,即使没有了眼睛,也会知道方向,也会充满了希望!”主题至此升华。

    梦想——究竟是何物?它让人勇敢,去追寻一个看似难以企及的目标;它也让人怯懦,在得知它曾经带来过深刻伤痛的情况下,悲伤的余悸仍在,耀眼的梦想成为了伤口本身,它太沉重,让人不敢靠近。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于视障人士一家三口的故事,而是所有人的故事:梦想的味道,是甜的,也是酸的,更是辛辣苦涩的,无论是身体健全者,或是视力障碍人士,抑或是拥有其他遗憾缺陷的人们,在追逐梦想时,难免遭遇挫败和打击,路途中所有的不幸、悲伤,都是浇灌梦想果实的养料。我们往往愿意相信梦想会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而真正的成长和成熟莫过于我们在得知播种和浇灌后可能会一无所获却依然奋力追赶,无怨无悔,乐在其中。正如父女二人关于“选择”的一段讨论,灰心丧气的女儿认为“像自己一样(有视力障碍)的人”没有选择的权利。但事实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人正因为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所以存在;人的成功,并不在于完成梦想,而在于勇敢选择去追求梦想;梦想的价值也不在于它是否“高贵”,而在于我们倾注其中的勇气和心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像《小王子》里所说,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贵无比。

    人生的缺憾即便存在,无法抹去,也不该是一块丑陋的伤疤,而是一块可以通过爱和希望修补点缀的美丽图案,使之成为一枚勇敢跨过人生困境的勋章。失去了视觉的绝望犹如深渊甚至黑洞,沉湎其中就不会体会到更多精彩,就会忘记所拥有的其他感官——听觉、嗅觉、触觉……一样可以带领人生多姿多彩。如果你愿相信,其实听觉也可以有色彩,可以有触感,更可以有味道,“梦想”两个字和它背后的蓝图听起来该是彩虹的颜色,该有云朵的触感,该有棒棒糖的味道。

     在芸芸众生中看到与众不同的故事,再从典型个体走向普世价值

    看《听见梦想》,能找到共鸣,其实让我有些意外。我预计到我会为了故事而感动,但却没想到能从中找到共鸣。作为非视障人士,没办法百分之百体会到和轩轩一家相同的困境,但生命中的意外总在发生:从大而言,目前全球都经受着疫情的洗礼,从小来说,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经受一些小意外的打击:亲人离世、事业失败、汽车抛锚、丢失钱包……意外的程度当然不同,但我们都在顽强的生活着。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是简单的,因此“坚强”是一种被普遍需要的品质,它支撑着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人固然有脆弱的权利,有质疑自己的权利,但往往是脆弱后、困惑后变得更加坚强,才足以面对生活的铜墙铁壁。

    轩轩一家作为典型人物,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特质和特殊的人生体验,但这个故事显然也具备许多普世价值: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追求梦想与父亲的期待不同时的矛盾、母亲离世带来单亲家庭的遗憾。虽然视障人士家庭的生活状态注定与健全人们的家庭所面临的情况和困境不同,但家庭关系的矛盾点和情感却是共通的,因此我相信所有观众观剧后都会有所共鸣。

    让孩子们成长为有“坚定的温柔”的大人

    我一向认为,“同理心”是“温柔”的代名词,是“善良”的一部分。能坚定拥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善待旁人的人。中国儿艺一向有身为国家院团的社会责任感,更有传递爱与希望的愿望。正如儿艺绽放了六十余年的《马兰花》中“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会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这句歌谣,传达出的正是“真善美”的主题。我想,这就是儿童剧的意义所在,即便它用越来越绚丽多彩、丰富多元的呈现方式去建构故事,内核仍然是分享爱和美好,在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的同时能让孩子们有所体会、有所学会。戏剧首先是艺术,教化作用是附属品,高质量的剧势必会有所裨益,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善良。《听见梦想》就是这样一出剧目,它展现出生命中的无奈和伤感,同时强调了人性的乐观、坚韧,这样一出带着闪耀光芒的儿童剧既可以为有视力障碍的孩子或是大人带去温暖和希望,也可以让普通的大、小观众更加了解视障人群的生活,树立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们成长为有“坚定的温柔”的大人。


撰稿人:剧院办公室   陈蕊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