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青年导演毛尔南谈《小布头奇遇记》创作构思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3-04-02    查看次数: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

                       你若失去了荣誉——你丢掉了许多;

                       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歌德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塞断言:不管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儿童剧的观众主要是孩子,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时代的变化让看惯了电影电视特技效果,以及动画的小观众在剧场里的“视觉要求”变得非常苛刻。要吸引这样的一批观众,就必须让舞台上承载大量新奇的富有智慧的东西,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接受。儿童剧更需要运用夸张、变形、象征、装饰的手法,去开拓儿童的情趣。由于多媒体和剧场演出相结合,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使得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魅力十足。因此在儿童剧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一、深化、拓展剧本的主题与思想立意

     本剧的主题可以定义为“学会关爱他人,做勇敢的孩子”。在此,千万不要浅藏辄止的把“勇敢”二字肢解,更不要简单、粗暴的让一场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梦变得枯燥无味,甚至像填鸭式地上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本剧需要尽可能的挖掘、深化和拓展剧本中关于“勇敢”的内涵,让孩子本身从一部艺术作品中了解到“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够站出来,有勇气、有胆量和有力量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关于小布头在寻找苹苹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开掘、拓展剧本关于“勇敢”的思想内涵。

    二、演出的“现实意义”和“最高任务”

    (一)现实意义

    我相信,几乎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天黑了不敢出门;独自一个人在家总要把电视或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听到雷声就会发抖、心慌;上课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看了恐怖的画面不敢睡觉;看到奇形怪状的虫子就会害怕,不敢靠近;不太敢跟陌生的大人说话;甚至还会被别人欺负不敢反抗......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们的成长越来越像在温室里的花朵,家长的精心浇灌让孩子们变得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意识,受到家长的无限宠爱。有很多家长宁可自己多去承担磨难,也不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孩子成长的道路铺的平坦,结果就造成了孩子不敢去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竞争和挫折。中国老话说:胆小的孩子没出息。缺少了勇敢的基石让现而今的孩子缺少了主见、勇气和自信,无法顺畅的与同伴沟通,失去了更多的身边朋友。同时,在未来的社会中缺少了竞争力。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缺乏勇敢已经成为现代孩子普遍的一种心理疾病,所以,引导孩子勇敢成为现代教育的必修课。如果说,学校里主要传授给孩子们的是知识,那艺术赋予他们的便是品行。如何运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培养出来有主见、敢担当、有勇气、有竞争力的孩子,正是作为儿童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的勇敢,会在《小布头奇遇记》中找到答案。

    (二)最高任务

    通过观看《小布头奇遇记》,与小布头共同参与一起奇妙的旅程。让小观众体会到用爱去保护、关心身边的人。调整作为小孩子关于勇敢的观念,不仅仅是说敢爬树、敢跳伞、敢玩毛毛虫、敢揪女同学辫子就是勇敢无畏。最重要的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够站出来,有勇气、有胆量和有力量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这样才是一名真正勇敢的好孩子。

    通过剧中主人公小布头的成长,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加强,让小观众的父母们意识到现而今教育中溺爱带给孩子们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成长的意识。

    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多媒体呈现,让小观众感受到戏剧舞台带给他们神奇的世界,拓宽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发挥舞台的假定性和多媒体技术,使孩子们更多的直接、间接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潜移默化的体会的儿童戏剧艺术的魅力。

    让“多媒体”技术更多、更丰富的参与进故事情节、场景转换、演员表演之中。让孩子们平时远观的动画片与舞台近处的演员有机结合,探索一部品质上乘的“多媒体”

    三、演出的总体处理原则

    《小布头奇遇记》这部儿童剧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小》剧在主人公小布头寻找好朋友苹苹展开了外部事件,这也是剧本最大的外部规定情境,这个外部事件的提出,是可以引爆全剧的故事发展。同时,作为故事展开的原动力,它能够引领剧中人物有着积极的行动,点燃人物的内心矛盾,引爆人物的外部冲突。同样,主人公的贯穿行动也随之展开。

    首先,编剧慕星把定位在“多媒体互动儿童剧”,在遵从于孙幼军先生原作的基础上,编剧大胆的运用孩子的视角构建了一部具有童话般色彩的儿童剧。从剧本中写到的能够在舞台上(非多媒体)出现的人物来看,除去小老师外,皆为孩子们生活中常遇到的动物或玩偶,他把这些东西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气质出现在舞台上。其次,剧本中对视频播放场面做了大量的描写,从故事比重来看,近一半的华彩场面都有“多媒体”的参与。其三,剧本中并未准确给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甚至有很多情况是故意打破时、空概念,如让舞台的人物和多媒体中的人物对话,这样打破惯有的舞台三度空间,而把空间感变得更加丰富,我们可以看得出这样的模糊处理,更如同孩子们的一场美梦。

    这一系列的情况表明二度创作者的方向,全剧必须严格遵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照孩子们的生活逻辑进行提纯和加工,在“再现美学”的基础上运用“表现美学”的原则最终呈现,真实的传递出剧本赋予的内涵,人物的情感及故事脉络。在深化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打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给孩子们提供一部:如同梦境般真实可信的童话故事。

    四、关于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关系的解释;确定主要角色的演员人选和表演的处理原则

    本剧的外部事件非常明确——小布头寻找在新年联欢会上由于失去礼物而变得失落、悲伤的好友苹苹,让她在新年中高兴起来。本剧中最大的事件在开场不久后很快的提出,但这绝非是本剧演出的高潮和华彩部分,从情势上看基本属于小观众的习惯逻辑思维之中,也就是童话故事惯用的发展线索,所以,仅靠剧情来紧紧地吸引小观众,抓住他们的眼球是不够的,这更是一台依靠演员的表演结合多媒体带给观众的新鲜来取胜的儿童剧。

    剧中的角色(不包括视频里的人物)除去小老师外,都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但是他们却是小观众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触碰到,或者说他们梦想得到的一些具有常人性格及特征的玩偶和动物。这些玩偶和动物从外形来看,基本上保留着生活中所见到的常态,性格及内心世界具有常人一样的气质特征、典型性格和思维方式。虽不是普通常人,胜似普通常人,在舞台上具有更加鲜活的特征本身。这需要演员能够从剧本中提供给我们的角色外部特征去寻找到基本形象感,并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去更多的挖掘、感受、体验并呈现出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儿童剧角色形象。以结合玩偶和动物的外部特征寻找角色性格,以夸张甚至变形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言语方式表现,以现实主义的逻辑方式寻找角色的内在逻辑,以体验为主表现为手段的“风格化”的方式传递情感夙愿。最终,打动和征服在场的大、小观众。

    波兰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说:“经过逐渐清除被证明是多余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是能够存在的。没有演员和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所以,本剧虽然是多媒体戏剧,但演员的表演仍就至关重要。在确立的总的表现美学原则统一的前提下,演员要严格遵循体验为基础,表现为手段的创作原则,即: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富有典型性、风格化、代表性的形体、言语等手段,充分的展示人物的内心生活,更加鲜活、热情、细腻、真实、准确的按照舞台逻辑根植于规定情境之中。《小》剧的剧情发展脉络是在主人公小布头身上展开,看似没有关联的电动机、小芦花、大铁勺、鼠老大、鼠老二、鼠老三、鼠老四、不倒翁,在小布头这个角色的穿针引线下连贯起来。主人公小布头如同糖葫芦竹签,只有他一个人与剧本中的每个角色发生关系,他的命运势必引领着戏剧情势走向,小布头要准确的把握与每个角色的人物关系至关重要。

    如果说,用比较概念化的词语来赋予在小布头成长中遇到的几个角色:幕后声音、电动机、小芦花和大铁勺,他们分别代表的是勇敢一词的下面的几层含义:勇气、力量、互助和胆量。直到如同《西游记》土地佬似的不倒翁出现,才更加明确的告诉小布头勇气的定义:能够站出来,用你的力量去保护关心的人,你爱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些角色虽然具有比较概念的功能作用,但绝不能塑造成为只是单一性格的片面化人物。

    本剧需要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现实主义戏剧表演能力,具备音乐和舞蹈基础,对此剧本有创作热情的和能力的演员来塑造剧中人物。在小布头和芦花鸡的两个演员的外形对比上,更如同哥哥与妹妹,但不排除主人公小布头使用女性来反串。四只老鼠形态各异,如果能够老、中、青三代演员同时出现,会更具真实性和观赏性。

    五、确定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造型因素的处理原则

    (一)舞台布景处理原则

    《小布头奇遇记》是一部多媒体与演员表演大量融合的儿童剧,这就需要舞台美术各部门在整体美学原则下,准确把握美术风格,其中包括舞台上与多媒体中的两大方面的有机统一。在《小》剧中,舞台美术部门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扩展舞台的空间,给演出带来更多的表现力。在以多媒体为主体的舞美设计作用下,布景功能不仅仅提供给简单的环境基础,同时参与到了舞台上故事的发展,承载了状物、叙事和抒情。多媒体的投射不仅要让观众看到什么,更可以让他们联想到什么,这样来看,它既可以写实也可以象征,心理世界图像化,可以是幻觉的,让人们心旷神怡,也可以充满假设性,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剧本中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明确了故事的生活空间和一切环境状态,如:幼儿园的教室、冰天雪地的户外、火车上、小木房子的角落、老鼠洞内外、小朋友家里,还有多媒体中出现的天空中,舞台美术设计应该首先找到合适多媒体摆放的投射介质,通过多媒体投影和舞台布景的结构,从中去寻找和提供给人物上下场出入口、人物生活的支点、行动的支点和导演组织舞台调度因素等。让典型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机生活起来。为达到整体风格样式,首先必须寻找到一个整体环境,然后再去做切割。舞台布景如同小孩子玩得积木一样,可以组装、拆卸,更可以整合一起,体现童话般有趣的环境,奇特、神奇和智慧。当舞台布景每一次的重新分割、运动、组装时,新的场景出现,使得观众的视觉感受一直停留在新鲜、新奇、新颖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舞台灯光处理原则

    遵循生活的逻辑、舞台真实的要求,按照剧本提供的场景变化,打出浓郁、梦幻、童话般的光色效果,创造孩子心中童话般的生活幻觉,通过灯光的细腻变化与多媒体、演员表演的完美结合增强舞台的丰富性。本剧切记不要遵从自然主义或再现美学,在舞台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表现美学原则下,在一些关键时刻和重要场面,创造以生活形态呈现的具有主观感受意味的光色与氛围,增强舞台视觉形象的丰富性、现代性、写意性、抒情性、表现性和诗意化。本剧尽量不要有暗场,灯光节奏要流畅、一气呵成,过度要自然,变现时间、地点的转换要丰富,增强趣味性。谨记,与多媒体、演员的配合。

    (三)人物造型处理原则(服装、化妆)

    在总体美学原则要求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彻底颠覆演员生活常态,寻找舞台形象。运用变形、夸张、扭曲的现代美术原则,寻找到小老师与玩偶们的有机统一,突出两组人物关系的童话特点,选择和创造有生活质感的造型形象和细节,来刻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建立现代儿童审美习惯,敢于使用原色做对比、撞色。造型要突出细节,能够通过细腻的处理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虑到是否能够适应演员表演等需求。

    (四)道具的处理原则

    剧中多以人物小道具的使用,配合演员的表演,增强童话般想象力的色彩。道具来源于生活中,但可以适当的风格化变形,如老师用的针线、小布头使用的针线盒、线轴、一根光光的、亮亮的大针,还有最后起飞的风筝,这一系列具有生活化的道具,在找到与演员合理的比例后,增强演出的趣味性和功能性。

    其他角色,在剧本未有提到的小道具使用上,可以根据演出需求进行二度创作。

    六、确定全剧台词、音乐和音响效果等听觉因素的处理原则

    (一)台词

    本剧提出的外部事件是鲜明、尖锐地、人物关系、规定情景是典型的,人物的台词必须具有行动性,使剧中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应当产生于人物的性格冲突之中,成为人物对冲突的态度反应的一种表露,并且能够有力地冲击冲突对手的心灵,促使对方采取新的行动更积极地投入冲突,从而把人物关系、戏剧情节不断推向前进。剧中每一段人物的性格鲜明各异,台词须性格化,通过台词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出人物的特点。本剧虽具有强烈的童话般色彩,但还需让当下小观众听得懂、有吸引力,在台词的处理上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口语化。

    (二)音乐

    整个剧本具备一些音乐因素,但远远不够,本剧在演出中需要大量的音乐元素。剧本的写作方法犹如中国章回体小说,可独立成章,但正是有主人公小布头的贯穿变得紧凑、完整。音乐要在全剧中大量的贯穿,从艺术性来讲,它不是音乐剧胜似音乐剧,从技术层面来看,演员要与多媒体的完美配合,必须取决于音乐。本剧音乐要寻找到整体风格感的前提下,找到每一场音乐的特色,要具有人物的代表性。遵循“表现”原则,具备环境音乐、人物内心音乐、气氛音乐,情节与人物思想重大转变、情感重要转折、人物命运发生变化时,都要增强音乐的效果,在关键人物出场时,也要增强音乐的铺垫和渲染。

    演出中,在音乐中配以多媒体及灯光的处理(以时间流逝的自然光色变化为依据,用“表现”意味的手法处理),来创造诗意的生活幻觉,抒发人物情感,外化人物的心灵活动,丰富听觉形象,让“戏”能够有呼吸、戏剧节奏有变化,增加演出的童话性和趣味感。

    本剧可以考虑有小布头的主题歌。

    (三)音响

    为了营造生活气息、渲染生活氛围、增强人物情趣、展现关键剧情的起承转合,可以使用大量的音响效果配以演员的表演。要把生活中听到的有源音响效果大量地运用到演出中。比如,脚步声、开门声、撞击声。同时,还要找到如同动画片中的渲染音效,如:人物思考、人物形体变化等,这样原本在生活中不具备音响效果,但符合于孩子们听觉感受的音响,都要大量的加入。

    必要时,需要合声器参与演出。音响的处理追求童趣、准确、质感。

    七、确定删改剧本的原则

    对于一名导演来讲,首先是将剧本里的优点、特点充分地发掘出来,这是极其主要的一方面,但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戏剧又不等同于美术、雕刻或音乐,原创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艺术品直接展示给观众,而戏剧需要导演、演员和各部门创作者同心协力去完成编剧提供给我们的创作土壤,也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再创作,这个环节又是戏剧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二度创作剧本只是平面的文学作品,只有立体的搬上舞台面见观众,才能够称之为戏剧。所以,任何一名编剧在一度创作上是不可能将演出时的情况完全预估和判断的准确到位的,所以,剧本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也就不可避免。

    全剧将根据故事发展、人物关系、实际演出情况会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首先,需要更加严谨的把每一幕换成每一场,在剧本的开头加一个序,主要作为小老师的讲述开始与结束时的尾声相呼应。在第四场结尾处,加入小布头自己的一段独角戏,让小布头在用尽浑身解数却无法救出好朋友小芦花的情感戏推向高潮。在主人公小布头的成长线索,应该更加清晰,从现有的剧本上不够顺畅,成长理由欠缺充分依据。在苹苹这个人物的基调,幕后声音、电动机、小芦花、大铁勺与小布头的人物关系上都需要进行严谨的调整。在整体台词方面,需要找到人物对话逻辑性,有一些突兀、硬转、干拔的地方必须调整。台词风格方面需要调整为现而今孩子们所需的习惯,是否考虑“电动机”换位火车头。在接下来的排练中,也会着重人物台词是否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台词表达准确、自然、生动、具备感染力方面继续寻找。

    八、确定全剧演出的总体节奏和舞台气氛

    讲述、矛盾、选择、犹豫、明晰、团圆是全剧总的舞台气氛。每一个段落、每一组人物对小布头不同的启发和刺激的不同,情节的不同,使全剧的舞台节奏逐步推进、发展,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在小布头拿着风筝寻找到好朋友苹苹达到全剧的最高潮。使全剧的主题得到深化。全剧幕后声音、电动机、小芦花、大铁勺、不倒翁五个角色分别出现在每一场,在小布头的贯穿下形成整体结构。 

    

本文作者:毛尔南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青年导演;《小布头奇遇记》导演;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