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国儿艺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健全人格的基因库

来源:CNTC    更新时间:2016-12-16    查看次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网站编辑昨日获悉,文化部近日发文《关于表彰2016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的决定》(文人发【2016】29号),117名同志被授予2016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名列其中。

“文化部优秀专家”自1992年起设立,是全国文化系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受到表彰的文化部优秀专家除了取得突出业绩、德艺双馨外,基本上都是长年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级职称专家,在文化艺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是我国文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优秀代表。

为此,网站编辑邀请到称号获得者冯俐,请她与中国儿艺网站读者们共同分享获奖感受和创作心得。


IMG_3343.JPG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2016年文化部优秀专家冯俐


网站编辑:恭喜您被授予“2016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可否与我们分享下您现在的感受?

冯俐:首先是要感谢中国儿艺的推荐和评审专家们的肯定,这不仅是属于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属于中国儿艺的荣誉。作为中国儿艺分管创作的院班子成员,这次被授予这个称号,我想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在剧院内工作的开展,更能够助推儿童剧在社会上、在行业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也会更加努力,在儿童剧创作上积极进取、不断进步,不辜负“优秀专家”这一称号。


网站编辑:您独立创作了话剧《中华士兵》、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音乐剧《魔幻仙踪》等舞台剧作品九部;《北京夏天》、《穿越时空的爱恋》、包括合作创作的《我爱我家》、《等待绽放》等影视作品近300集;先后参与五年文化部春节晚会的策划并担任总撰稿,优秀作品非常多,就像永不干涸的泉眼一样。请问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冯俐:前段时间我受邀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保持好奇》。在文章里,我以自己的角度,回答了“如何保持编剧的创作活力”这一问题,也正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不如附在这篇采访后面,与我们网站的读者们共同分享(《保持好奇》附后)。


IMG_3353.JPG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与观众合影


 网站编辑:2015年,您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中华士兵》和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首部儿童剧独角戏《木又寸》,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好评。两部作品均入选每年五部的《人民日报》“年度推荐”剧目,这也是儿童剧作品首次被列入《人民日报》“年度推荐”剧目。可否请您分享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心得?

 冯俐:这个问题,我之前面对不同媒体多次回答过,在这里不如也用一种最精炼的回答方式吧。关于《中华士兵》,有一段两百多字的“编剧的话”,可以与网站读者朋友们分享(“编剧的话”附后)。关于《木又寸》,去年《剧本》杂志发表时,我写了一篇“创作谈”,题目是《生命的沧海桑田》,提到了创作灵感的来源和这篇作品所传达的价值,也可以在此与大家分享(“创作谈”附后。)


13512-2015-9-19-567189.jpg

《木又寸》罗马尼亚剧本朗读现场  编剧与欧洲八国戏剧同行交流


网站编辑:作为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请问您如何评价当下中国儿童剧的创作现状?

冯俐:中国当代儿童剧的创作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成就辉煌。尤其是中国儿艺60年来的创造,都已经到达了一个了不起的高度。但是以当代儿童剧的创作工作者的角度来说,面对当代少年儿童,我们还有无限的进步空间、无限的责任和使命:在儿童剧的主题发掘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加宽阔,更加人文,更加童心;在儿童剧的样式上,我们应该更加丰富多样;在对特定观众人群(少年儿童)的针对性上,我们可以做到更加细腻。比如,我们可以去开发更多面向低幼儿童的、充满想象力和审美价值作品;我们需要针对小学到初中的孩子们,创作一些更符合他们心智发展水平的、足够吸引他们的目光的、可以与他们喜欢的电脑游戏和网络动漫相媲美的、独具戏剧魅力的舞台作品。


网站编辑:请问您目前是否在酝酿新的作品?能向中国儿艺网站的读者们透露一下吗?

冯俐:我刚刚完成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剧本改编,这部作品已经通过了文化部的专家评审,将被列入2017年的创作生产计划,也将作为中国儿艺2017年的一部现实题材重点剧目。目前剧本还在修改提高中。

曹文轩先生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获得了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此奖项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这是非常宝贵、非常有价值的成果,它表明中国儿童文学得到了来自国际儿童文学界的最高肯定。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作为一个有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国家级剧院,作为代表中国儿童戏剧最高水平的领军级艺术院团,理所应当对中国儿童文学这一宝贵成果做出呼应,通过我们儿童剧的舞台来拓展优秀儿童文学对于当代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曹文轩先生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在这部作品对于重塑民族性格的追求。我曾经在中国儿艺60周年院庆时,讲过我对中国儿艺所肩负的儿童剧创作责任的认识:中国儿艺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健全人格的基因库。


IMG_3348.JPG

中国儿艺副院长冯俐出席中国儿童戏剧节欢迎会


网站编辑:中国儿艺官网是一个展示中国儿艺创作、演出、对外交流、艺术教育等多角度、多层次发展的平台。请问作为一位艺术家,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冯俐:我觉得网站目前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很有吸引力,也受到了很多来自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网站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以艺术家的角度来提建议和期望的话,我想以后中国儿艺官网还可以增加更多深度报道,比如一部作品的创作和制作历程、剧院优秀艺术家的艺术实践的深入思考、儿童剧理论研究等,思路可以更加开阔。



附录一:

              保持好奇


              冯 俐

一个人,如果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始终抱有好奇,而不是成见;始终愿意为好奇去寻找答案;然后,还总有欲望去表达自己的发现,他大概有可能成为一个写作者。

这是我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发现来的。我一直是个好奇的写作者。十来岁的时候,第一次强烈的写作冲动就缘于好奇:为什么一个曾经被全城尊敬的老中医突然落魄得几近乞丐?为什么人们可以从过去争相讨好巴结突然就可以变成漠视轻薄(短篇小说《医生》)?写第一部大型话剧的时候,我好奇一个被称作“劳模”的人,为什么宁可放弃去国外继承遗产,而选择留在矿区继续做井下机电工(话剧《人跟人不一样》)?写第一部长篇连续剧《北京夏天》的时候,是既将告别青春的我突然好奇什么是青春?写话剧《中华士兵》的时候,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可以令中条山下的中国士兵们放弃生命、选择投河?继而好奇那个年代数以千万计的个体生命,为什么会选择抵死抗争?写《木又寸》的缘由,则是我走在森林公园里,看着从天南海北移栽来的不同的树木,好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好奇它们在人类世界辗转的过程中都遭遇过什么?……

人类不是唯一拥有好奇的动物。看看身边的家养动物和电视里的野生动物就会发现,它们对环境都有着足够的好奇。但人是唯一有能力去思想、探究这种好奇的,于是我们有了自然科学。人更是唯一会对自身好奇地动物,我们对身体的好奇,产生了医学;我们对精神的好奇,产生了哲学、艺术、心理等人文学科。

艺术包括戏剧的出发点,或许都缘自我们对自身精神的好奇和探究?

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去到我要去的地方?如何成为我自己?……于是,古往今来的写作者们,以文学、戏剧的方式,描画出各种人和人生。而古往今来的读者和观众便籍着阅读(通过文字、通过舞台形象),看到别人,从中寻找关照、寻找认同、寻找慰藉。

作为戏剧人,我们常常会思考我们的原创作品与世界经典作品、与当代世界戏剧的差距。也许,我们是在创作出发点上,少了些好奇,多了些成见和定论?也许,我们并不缺少“大处着眼”——大事件、大题材俯拾皆是,但往往忘记了“小处着手”——独特的人在独特情境下的独特心灵体验?也许我们没留意“理会个性,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歌德)”却过度习惯强调共性?

“文学即人学”,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亦然。从古希腊戏剧到现代戏剧,剧作家们不断好奇着、发现着、表达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刻划着人性,塑造着拥有不同心灵的人。卡西尔在谈到人的丰富性时说过:“有些事物由于它们的微妙性和无限多样性,使得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一切尝试都会落空……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

个性、心灵……这恰恰是属于(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探索的无限空间。这种探索,一定是一次次从好奇开始的独特发现和表达。

好奇,是灵感之泉的入口,虽然最终结果会因人而异:洞察、思辨、想象等能力不同,收获不同。但,好奇之下的灵感之泉,也许亦是创造活力之泉,无限广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IMG_3350.JPG



附录二:

《中华士兵》

编剧的话

                   冯 俐 

许多汉语词汇,说着说着就抽象了,比如:尽忠报国、舍生取义、英勇牺牲、视死如归……比如:血性、担当、气节、尊严……

重温中华民族十数年抗战史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这些曾经抽象了的词汇,不断地被无数高贵的生命个体丰满起来。

我努力寻找心灵路径去还原,满怀信念和敬意地去塑造……

当我们为无数远去的身影赋予姓名,使他们在这名为《中华士兵》的戏剧中重获呼吸、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的时候,天上那些为我们后世子孙而舍生忘死的先辈们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那份精神。


IMG_3349.JPG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中华士兵》剧照

(编剧:冯俐 导演:査明哲)



附录三:

生命的沧海桑田

                         ——《木又寸》创作谈

                                       冯 俐 

我家楼下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2000年我付购房订金的时候,还是一片村落。到2008奥运会,八年中,我目睹着那一片土地从村落,变成一片荒地、工地、苗圃、土丘……最终变成了国家森林公园——有着连绵起伏的小山、成片的湖泊湿地,春天漫坡蒲公英、夏天满眼水芙蓉、秋天连天芦苇菖蒲、冬天无边茂郁树影……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站在阳台上,看着那片土地如同电影叠化镜头一样地变化着:湖和山平地出现、伸展,小树苗发芽、长大、移动,各种大树从天而降、天南海北地汇成“森林”……我曾一次次地感叹:就这么眼看着沧海桑田了!

十多年来我的生活节奏如同曾经的中国高铁:不断提速!快得几乎看不清窗外风景,忙得很少有时间下楼去公园。直到——差不多两年前的一个初秋的下午,我偶尔漫步在这片森林……

鸟语花香的清静中,无数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微风中摆动着,听着自己的脚步声,我突然想到十多年前还住在这里的村民……不知道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日子会过成什么样?看到漫山遍野的成树,不知道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倘若有知,离了故土的它们快乐吗?又想到很多年前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树要有腿也会跑》,讲的是人类生活对树木造成的痛苦影响。也许,比起那些被遗留在钢筋水泥柏油马路之间的树,比起那些原地被烟熏火烤开水浇灌的树,比起那些被砍伐拆解变成了木材的树……这些被移栽到公园里的树应该算是幸运的吧?还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随着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包括消耗和损害)超过之前人类发展百万年的总和。现代化进程!的确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地球上的一切。就连最该一成不变的树似乎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感——身不由己、身心驿动、未卜、未知的生命历程……如同我们每一个人……

突然之间,每一棵树都在向我“诉说”……当我走出公园大门,一个剧本几乎完全在我的脑海里成形,连题目都是自己浮现出来的:木又寸——似“树”非“树”,全凭人来决定。剧本的样式是“独角戏”,主角是一棵阅历了人间沧桑、经历了悲欢离合的银杏……

这部作品的主题绝不仅仅是环保,它完成的也许是当下的一个人生寓言、表达的也许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困境、讨论的也许是万物共生共存世界的规则、呼唤的也许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渴望得到的爱与尊严、按捺不住的也许是沧桑巨变中的一份温存与温柔……“这部戏体现出一种了不起的思考,那就是:太阳下面所有的生命都有着成长的权利,也应该享受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快乐。”(欧阳逸冰评语)

创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并不是“儿童剧”,即使九岁的女儿一口气读完剧本并为之动容,我依然没有想过要把它搬上儿童剧的舞台,直到调到中国儿艺工作一年之后……一年主抓儿童剧创作的工作经验、与孩子们的接触、与同行们的多次深入探讨和自己的种种思考,都让我感觉到这个有些“沉重”和“忧伤”的戏,或许正适合开始“拒绝幼稚”、像这棵银杏树一样天真无辜、渴望被了解理解、对世界充满信任和困惑、容易受伤却不会诉说、常常陷于无助无奈的小观众们。“虽然与孩子们讲述生命的意义有点冒险,但不应所有的儿童剧都成为幼稚的代名词”(尹晓东“出品人的话”)

我只调整了剧本中的两个角色:把原来的主角从一名银杏青年变成了银杏少女;把主角心中的那棵“好看的树”变了成“帅气的树哥哥”,同样的故事便具备了更加纯净的童真气质……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令所有人充满惊喜,他们几乎没有改变台词,却将一个叙述体的“成人童话”生动地搬演成老少皆宜的“儿童剧”。“这个戏不仅打破了‘人本位’的观念,而且有一种感人的儿童视角”(宋宝珍评语)。

也是从这部戏开始,中国儿艺对剧目开始进行“年龄分级”——此剧建议五岁以上儿童观看。但在剧场里,包括三四岁孩子在内的小观众可以始终专注、动心,他们了解了一棵树的生命感受并感同身受、充满感情地奋力回应着小银杏树的追问;陪孩子看戏的家长们自动收起了手机,透过这棵银杏树,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回了一些珍贵的记忆,一路泪光闪闪感慨万千……“思想情感和表现形式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坐在下面会不断受到这种温度的感染,温暖宜人。”(查明哲评语)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身不由己的被动和无奈;都品尝过有意无意地伤害;都惧怕过陌生和孤单;都忍受过卑微和弱小;都渴望过被理解和被尊重;都体会过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都感受过随波逐流的黯然和重燃希望的狂喜……

真诚的生命体验,一瞬间或许已是沧海桑田。它可以属于一棵树、也可以属于大人和孩子……

当每一个人都以在意自己的心,去在意一草一木包括一切生灵;当每一颗饱经沧桑的心都依然充满热爱,这个世界会充满真正的温暖……


b2131087024478771059SDB.jpg

中国儿艺首部儿童剧独角戏《木又寸》精彩剧照

(编剧:冯俐 导演:毛尔南)




冯俐个人简历:

冯俐,女,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学学士学位。著有:话剧《中华士兵》、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儿童剧《木又寸》、音乐剧《魔幻仙踪》等舞台剧作品九部;电视剧二十余部近300集;出版长篇小说及散文集三部;先后五年担任文化部春节晚会总撰稿。


订票热线:4001016161      联系方式:cntc@cntc.org.cn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5-2022      技术支持:北京精正方胜
访问统计: